目前分類:A room of one's own (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斷斷續續讀的法蘭德斯棋盤, 終於在上週五結束了.

 

多年前和April常看日劇火曜或日曜劇場, 有一陣子都是西村京太郎或山村美紗的推理小說改編. April後來不過癮, 還買了中譯的小說來讀. 在那之後, 她每看推理小說或新的推理劇, 總是能在事件發生之初 (通常是發現了一具屍體), 就猜到兇手是誰. 正確率幾近八成. 但因為後面的戲還有很多, 所以說不上來兇手行兇的理由. 我呢, 優柔寡斷, 即使覺得可能性頗高, 還是會猶豫不決. 每到劇終, 總要吃April一句: 早告訴妳了吧?!

 

這次讀棋盤, 大概在書的前半, 甚至三分之一才過就知道犯案者是誰, 沒有改變主意過, 也不知道他的理由, 但就是很確定兇手非此人莫屬. 小說作者舖排了許多場景與想像, 故意把讀者拉到五世紀前的氛圍中, 事實證明仍是煙幕; 而我這個讀者因為已”相中”兇手, 不免覺得他枝節的描述有夠長……

 

因為讀小說仍為了故事, 所以在小說中非常重要的西洋棋走法, 逆向反推等等, 完全讀過就算; 讓我有興趣的, 反而是因為故事繞著一幅古畫轉, 讓我非常想把去年聽過的藝術史, 關於法蘭德斯畫派的部份再拿出來重讀一次. 作者讓書中人物如數家珍地數過一些名作, 又讓女主角有一個在普拉多美術館的古畫修復工作, 想來在書中點名的大師, 應該頗值得一一列出來, 上網分別認識一下.

 

小說不完全是以歷史基礎, 介紹主要的畫作”對弈”及畫中人物的時代背景, 那些編年的東西, 事後證明只是紗幕. 因為前一本讀的西班牙作者的小說是風之影, 我一直還帶著那風中影的迷濛印象, 剛開始讀棋盤時, 覺得霧怎麼散了? 好生不慣. 就句子的風格來講, 我更偏好風之影一些.

 

 

ps. 32開本的小說, 對眼力實在是考驗啊!

pps. 題外話, 小說女主角名Julia, 用西語發音應是目前書中譯的”胡莉雅”; 不過顯然譯者最初是用英文譯音, 因此書中留了一個”茱莉”開頭的句子. 顯然”尋找/替換”的軟體沒做好工作.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午Winnie特地走來.說第13個故事會較晚還我,因為她最近先看起追風箏的孩子 ,不會太快開始讀向我借的書。(更別提還有過於喧囂的孤獨也還在她家排隊呢!)
 

我:沒有關係啊!反正我已經讀過了。Page-turner 哦!咦,現在開始讀追風箏的孩子,小姐,妳好像進度晚了許多......

Winnie:之前對回教世界的故事沒興趣嘛!以為自己會讀不下去,沒想到還蠻好看的。可是對那些教派和描寫的地名、民族、彼此的關係、為什麼爭戰?還是一團亂。
  

我:好險好險,法蘭德斯棋盤有人把事件編年表列出來了,省了我們很多事。
 

Winnie 的習慣,即使讀小說,也像以前在學時一樣,遇到書中描述不明白的地方,若是不能找到解答,就會「卡住」;但因為是自己閒暇的閱讀,沒有考試壓力,所以卡住了就放下,而放下的書也已經堆了一疊了。
 

我想起另一個朋友Jess, 和Winnie有類似的閱讀習慣。Jess連金庸小說裡形容的招式都要想過一次,才能繼續下去。Winnie雖不至此,不過比較像以前讀史地,編年表和地圖得在手邊,弄清楚方位才能繼續。碰到關於世界經濟一類的書,就卡的更嚴重了。


我自己是不清楚者全數跳過,只看故事。所以我不容易挑到所讀故事的毛病:邏輯或語意,情節或時空,除非謬誤的實在太明顯。說來書讀的真是很囫圇吞棗;可是因為又是個率性而讀的人,借書的一些限制讓人煩不勝煩,於是只好一本一本地買進來,不求甚解地讀下去。
 

Winnie:「看到房裡疊的書,我媽就念:書還沒讀完,幹嘛一直買? 我說,妳有看到人家買書買到傾家蕩產的嗎?」伯母覺得有理, 因此沒再說什麼。 (幸好我們都不是珍本古本收藏家,不然,伯母,妳就被妳女兒騙了!)
 

我覺得Winnie這個理由超有力。上週買的新襯衫,定價被April評為無恥。轉念一想,花同樣的錢,書可以買上許多本了。於是更理直氣壯地上網下單去:與死者協商.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系統規格書讀的我昏頭轉向 會不會是太久沒接觸技術文件了?還是軟性的文字果然會影響閱讀能力?雖然不致於哈欠連連,一些煩瑣的細節, 繁複的公式還是讓人眼皮沉重。想晃到超商帶杯咖啡回來繼續奮戰,竟被同事揶揄:今天妳又不用cycle
 
 
***
「任何有字的東西都要拿來讀一讀」,13個故事裡的主述瑪格麗特如是說。
 
或多或少地,我覺得自己也有點類似習性。任何有字的, DM廣告單, 店招, logo, 迎面來人恤衫上的文字或圖案......管它是否過目即忘,管它符號有無意義,很自然地溜過視網膜的濾網。瞬息間的input,萬分之一微秒的CPU處理。我的大腦或許沒有隨意丟棄這個訊息或符號,只是它和我一樣,常沒有組織地亂塞,壞軌愈來愈多, 於是種種事物又像初識一般。
 
 
***
安法第曼在愛書人的喜悅書中說,家中她唯一沒讀過兩次的書,是她福特汽車的使用者手冊。
 
之前書少時,有許多小說真的是一讀再讀;然而養成網上購書的習慣後,閱讀速度卻一直跟不上買書的速度。近日看了在網上書櫃的閱讀進度資料後,卻發現近期買的書,竟然啃的比想像中的要多,心頭一陣沒由來的歡喜。人啊人,閱讀焦慮是為何?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The Lovely Bones
 
 
看到The Lovely Bones (蘇西的世界) 也改編成電影的消息。


難怪前陣子小說封面改版,重新大大的廣告了一次,重新又在書市架上徘徊了一次。從而記起一些當初讀小說時的想法,在隨手翻到的札記裡,寫著新封面的設計不錯,是不是該去再買一本的句
子。這是一個很愛讀書,但其實閱讀方向並不是十分契合的同事介紹的小說,因此在第一時間的反應,只是稱謝,卻沒有立即去買書的衝動。那時書局架上放著這書也很久了,看來是細水長流,慢溫型的書。一日在外臨時得空,手邊剛好沒帶書,才進書局裡捕了來,一看就直讀到最後。雖然書中敘事語氣溫溫,對我而言,卻是page-turner
 
 
在電影裡,書中主述的13歲女主角蘇西也會由一位13歲的小女孩*出任-很契合書中的角色,然而我常有的問題就來了。小說一開始,蘇西就告訴大家她被謀殺了。儘管書中用的是兒童就要到少女的口吻,然而在書中娓娓道來的畢竟是年長的作者;在電影中,飾演蘇西的小女孩該用怎樣的理解力來詮釋呢?而站在保護兒童的場,又該如何在作戲及教戲兩者間取得平衡?
 
 
每每在銀幕上看到小孩飾演一些需要內心轉折,肢體心靈受創,或是在實際生活裡,我們教導他們不可去做的事時,總是很納悶,到底圍繞在他身旁的人,導演、父母、家庭教師等等,要怎麼解釋「電影裡是這樣,現實生活中並不可以」的矛盾?尤其是那些,根本不想太早讓他們知道的,關於人世險惡或人性黑暗面的事情。難道可以要求他們演完就忘掉嗎?
 
 
我常想到『Leon』裡的 Natalie Portman。身為毒蟲藥頭的父母、被滅門的慘況,更別提復仇的心以及學習成為殺手的志向與過程了。影片上映前曾有報導說,因為劇情內容,其實Natalie的父母是不想讓她去試鏡的,特別是戲一開頭,就是坐在樓梯邊的走道抽煙。Natalie Portman最後還是接了戲(真慶幸!),不知道她是如何在演戲與現實世界裡,轉換心境的?常讀到有些演員因入戲過深,以致情緒久久不能平復的報導。這類事應該不只成人才會發生吧?
 
 
在小說裡,小小蘇西一邊追溯往事、一邊絮絮說著家中逐漸浮現的問題:凶手舉止一般,就住在左近,然而即使警探多方追查了許久未果,她也無法告訴任何人(對食髓知味的凶手來說,蘇西既不是第一個受害者,看來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而在一個女兒慘遭謀殺的家庭裡,為人父母一些瑣碎的不同調、無太關緊要的齟齬、尤其是遇到一個難題或考驗時,某種人性的軟弱;原本就只表面平和,實際頗有隔閡的家庭關係,卻因此而更是搖搖欲墜。而這些,小小蘇西都看在眼裡:做爸爸的愧於未善盡保護家人的責任、做媽媽的,傷痛的感情投射無門,遂與警探外遇、比較早於世故的妹妹急於離開家裡;而蘇西,還有未和心儀男孩親吻過的遺憾……
 
 
對於凶手,沒有一聲責罵,只有白描,而我仍看的膽戰心驚。如果,我們降低自己成人看事物的角度,貼近孩童的心裡,或許就會發現,所謂的壞人,頭上既未長角,尾巴也無箭鏃,手更沒拿三叉戟,如同親友,沒有兩樣。做小孩的如何分辨呢?不也像向兒童說明故事中的黑暗一樣,很難敘述明白嗎?


然我也是性格軟弱一族,一旦知道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會有為難事,就不太敢去看,明明是銀幕或書中搬演的故事,觀之卻坐臥不安的如同身受。或許替演戲的小女孩操心過頭了,因為最有可能的,她們還來不及想這麼多呢!然而對將在
2008年上映的電影(現在仍處於pre-production),不免又擔心又期待,心情無端矛盾了起來。
 
 
* 小女孩名Saoirse Ronan, 最新上映的片子,應是電影『贖罪』(Atonement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流浪集的閱讀結束。最後一篇「美國流浪漢」,寫的好似真的和他們一起跳火車流浪似的。學了很多行話,而且不免又想起『油炸綠蕃茄』裡的寂寞基來。顯然那一定是一種上了癮、欲罷不能的「症頭」。因為改用柴油火車,以致於速度較快無法再跳車,因為各地都可領救濟金,不用四處浪遊打零工;這種情形下的流浪時代結束,實在讓人覺得有點說不上來的失落。
 

在書局時,特意去看了一下詩集。有一個結論:詩集應該就要像口袋書那樣,才有吟誦的樂趣〈也比較像十八世紀?〉我非常非常喜愛所買的那本莎士比亞,Everyman's Library Pocket Poems. 連撫觸起來都覺得美。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今天在Page one時,停在伍爾芙的書前久久。依然,我還是沒讀她的書;但看著那些書名,剎時有種「為何我喜歡她」的奇怪理由浮上心頭。我一直喜歡著"海"這個意象,而伍爾芙的書有:To the Lighthouse, Voyage out, The Wave......今天站在書櫃前,突然意會到這種巧合。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在書局翻看Ludlum, Bourne系列三本中文書時, 就已注意到這兩本書:
  • 阿基米德寶典
  • 秘密晚餐

或許說, 被”達文西密碼現象”嚇壞了有點誇張; 但是書市中這麼一窩蜂的, 類似的書, 類似的書腰簡介, 世界各地售出版本, 各網路書店的排行榜及銷售數字, 等等等, 等等等. 整個就是煩. 這個世界的各行業, 運作方式是這麼雷同: 一個人/事/物紅了, 同類的東西就要拿來炒作, 拚命製造話題. 一定要過度消費掉這個題材, 才能讓它冷下來. 其實我根本不是所謂小眾, 閱讀也幾乎跟著潮流走, 可是, 到底有沒有人想過, 同樣東西一直吃是會膩的啊!

於是行經書市, 有種想大喊夠了的衝動. 然而我當然不可能在公共場所大喊, 於是只能選擇走開.

 讀到灰鷹這篇出國總結, 覺得還是不能全數抹殺. 在Ludlum前也躊躇夠久了, 只為了要不要讀原文, 又考慮到小說與電影漸行漸遠, 差異那麼大. 停步不前的原因實在可笑, 這兩天決定要去帶回家, 同時要把上面那本也帶了.

另外在同篇文章中的”時間迴旋”, 則要記得翻一下.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絹的圖像
Seta, 絹.

如詩的文字,如絲的柔靜。就像那座湖,你會以某種姿勢在其旁沉思,看湖面細細波紋,『在水面上描繪出他過往生命裡無法解釋清楚的景象,儘管它們是那麼地微不足道。』

『像他這樣的人觀察他們的命運,就好像是那些在觀察下雨天的人一樣。』(p14)


反覆的韻致誦念著……

『貝加爾湖,當地人稱它做:『那海』。』
『貝加爾湖,當地人稱它做:『那魔鬼』。』
『貝加爾湖,當地人稱它做:『那最終的』。』
『貝加爾湖,當地人稱它做:『那聖海』。』


或許,被保護或自我隔離的日子,就是這個樣子。

『生活有如一聲輕吟,人們踏著閒散疏緩的腳步群聚在一起,有如一群被趕進巢穴中的野獸一般。整個世界彷彿在好幾個世紀以外。』


『她消失在夜色裡,一個臨陣脫逃的小光點。』


『在那奇妙的鳥巢裡沒有一絲一毫的裂縫,只有在空中沙沙作響,無法穿透,比空無還輕的各式色彩。』


『「那是一種無以言喻的痛苦。」
溫柔地。
「我是那麼急切地想要得到從來沒有體驗過的東西。」』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

『絕望太過奢侈,他無從收留它。』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也算是和書有關吧?

*** *** ***

近來整理網上書櫃,玩的不亦樂乎。雖然本地類似功能的平台至少也有兩個(博客來及天下文化),但就是喜歡Anobii簡潔的介面。我的書應該很高興在網上有所依歸,而且找到可以串門的地方吧?


分類後的書籍竟然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閱讀狀態是「未開始」,真是令人心驚。自己知道閱讀的速度趕不上購買的速度,然而看到心動的引介文字,讀到有力人士*的心得,仍然有股立即連上書市的衝動。告訴自己隱忍下來:未讀的書還那麼多,又何必買來徒佔空間?於是想買的書,像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對象立在前方,天天搔動著勉強壓抑的購買欲;於是雙腳會不由自主地繞進書局,自我催眠,我只是來看看實體的裝幀封面、感受書頁與紙張;於是不時去點看網上書櫃同本書後,表示幾人擁有的數字,覺得自己應該使點力,讓那個數字加一。


既然是個意志力薄弱的人,結果想當然耳沒有例外:登入書市,加入購物車、加入購物車、加入購物車… …


*** *** ***


有點懷疑列在網上書櫃欲購書單裡的書,一旦買進來,或許之前的註記就會被消除了。想想還是留一些蛛絲馬跡在日誌裡。


前日讀到米山公啟「筆記成功術」的書介(題外話,愛買筆記本的人,看到這種書名,實在無法扼止點開它看一看的念頭啊!),說到「透過各種紀錄方法,例如,在部落格上發表公開的日誌,提高自己的創新和創造能力」,不啻為自己的掛網晃格掛保證(至於是寫日誌而不是看別人的日誌而已,就先不管吧)。所以,把該在筆記裡的東西變成某台伺服器裡的電子符號,或許也算米山所謂的「蒐集資訊、處理感情」的一種?


海明威/流動的饗宴-
明明知道中文版已經絕版,仍然把它列在欲購書單裡。算是某種耍賴吧,遲遲不肯去買一本英文版......


愛特伍/雙面葛蕾斯-
之前譯成"又名葛麗絲",覺得現在這個譯名帶有批判的味道。何必在書名就設定立場呢? 但這本書書頁的觸感真的比較好 :)


房慧真/單向街-
雖然明天就可以買到了, 可是還是想把它記下來. 這一年來讀著運詩人格子裡的文, 似乎可以把那些讀文時曾想過的種種, 藉由實體書保存下來。 20070712


赫拉巴爾/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
也許, 會比過於喧囂的孤獨要好懂些? 至少書名的喻意好像比較明確?
改編的電影不知道會是怎樣的景象?


詹宏志/閱讀的反叛-
書市列著已絕版的字樣, 但還是列下來吧!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一

A. J. Jacobs花了一年讀完全三十二冊,三萬三千頁,四千四百萬字的2002年版『大英百科全書』,結果我光是讀『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The Know-it-All)就花了快半年。Jacobs不可說不幽默,可是我想我們(April和我)應該是被Bill Bryson給影響了,總覺得讀Bryson的書比較「酸」的有趣。

Bryson最近沒有新的中譯遊記出版,April無書可讀,心癢難搔,竟然在書局裡慎重地考慮著要買『萬物簡史』(A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希望也許Bryson會用他的遊記語調來寫科普書,可惜並沒有。看到書中那些星雲、地球表面、原子等等的圖片,它識我,我不識它的文字,我在心中納悶前幾年買這書的原文版時心裡在想什麼?應該不只是因為當時沒有中譯本吧?一邊搔首不解,一邊在網路書店下單:Bryson’s Dictionary of Troublesome Words.


之二

又下單,這個行逕好熟,讓我想到誰呢?哎,『購物狂的異想世界』(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近一個月來很想換換腦筋,讀些不用多想的輕鬆小說。有什麼比所謂的都會小說更適合呢?既然『穿著Prada的惡魔』小說和電影給人的感受並不一樣,或許讀些將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也不錯。購物狂系列據說全球狂銷,同時買的『家事女神』(The Undomestic Goddess)電影版權也已經賣出去了;或許我該因為喜歡Kate Hudson的關係,再買一本會由她主演的『我的A級秘密』(Can You Keep a Secret)?

但是說真的,連續兩本同質小說讀下來,再要一本類似的就太多了-沒有人可以把甜點當正餐吃又不會過膩的。好比是餐後收口的小點心,送個餐已結束的訊息給大腦。下午茶的氣氛偶而享受就好,三餐還是正常些比較健康。收口的好處是腸胃的飽實感漸漸會被清出一點空間,不久就可以再放些不同的新東西進去。或許下次想啃些紙頭,又覺得手邊的紙頭都不對勁的嚥不下去時,再來買甜點好了。沒想到都會小說竟然這麼健胃整腸助消化。


之三

收到三百元圖書禮券的當天就去書局了。覺得每本躺在書店裡的書怎麼好像都標錯價,才猛然發現自己已被網路書店的價格寵壞了。算了,生日禮券嘛,決定就把它貢獻給『死了一個甜點師父之後』。

網路書店誠然是自己常「衝浪」的地方,曾幾何時連常逛的書店也變得只賸那幾家。禮券是公司給的,自然必須選全省連鎖的書店;可是我竟被制約成進了不熟的書店還要找一下才知道書放在那裡,看了許久才了解各櫃書的分類與排列,而且出乎意料地發現,原來這書店的訊息或廣告其實有限。

原來,當初誠品的文案還是或多或少對我起了影響,以致於像我這類的慣性動物,雖然一樣來到書店,卻總是左顧右盼想找個熟悉的切入點,好像就此可以安身立命似的。


之四

最新這一次的謀殺專門店的書裡包括『郵差總按兩次鈴』(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一見書送到,馬上先抄起這部小說看將起來。小說改編的電影大名鼎鼎,沒想到小說本身卻是輕薄短小。不過以近乎禁忌的題材挑戰當時倫理道德觀,張力絕對足夠撐起一部戲。

腦子裡同時卻徘徊著風馬牛不相及的聯想。1981年版的改編電影曾讓傑克尼克遜和潔西卡蘭芝(Jack Nicholson/Jessica Lange)大出風頭,可是我讀到男主角的名字時,卻每每出現亨佛萊鮑嘉( Humphrey Bogart)的面容-當然不是北非諜影裡風度翩翩的瀟灑模樣,更不可能是龍鳳配裡有點嚴肅的企業家。只是鮑嘉飾演的私探菲立浦馬羅(Philip Marlowe)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私探,故事也是在加州,客戶都有點社會邊緣性… …覺得和書中那個流浪成性,搭順風火車四處去的男主角有種不太能形諸文字的神似。

也同時想到油炸綠蕃茄(Fried Green Potato)裡的寂寞基(Smoky Lonesome)。實在不了解那種在一處停留不久,就一定得離去雲遊四方的心態。打零工、喝小酒,耍一些老千,常常青黃不接,流落街頭。郵差一書雖然講的是慾望(lust那一種),卻一直感覺到那流浪人身上無法洗去或剝落的寂寞。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看BBC的諾桑覺寺*。這大概是JA六本長篇小說最讓我無法忍受的女主角了。年輕、愛幻想,讀了一肚子哥德式所謂浪漫的言情小說,對Abbey懷有不切實際的想像:不管讀那本小說,都把自己置換成書中女主角:受苦、被挾持、或是困在一處古寺或古堡中,等待英雄救美… …


據說JA寫這個故事是要諷刺當時大受仕女們歡迎的哥德式小說,情節之天馬行空,場景之極盡聳動,人物毫無個性可言──總之,除了提供不營養的故事外,一無是處。更何況,也許就真的有人與諾桑覺寺中的慕蘭小姐一般,把小說情節套到日常生活中,把尋常的不甚愉快的生活與疾病,誇張地想成被虐待、禁錮或危害,做一堆白日夢,滿腦子綺思遐想。


繼而我想到自己『浪漫奇情』小說的閱讀,實在沒有立場指責書中人物啊!


「西瓜皮」時代裡,「好時年」等出版社出了好一些英雄美人的小說;其中維多莉亞荷特的小說最接近這種氛圍,在女生閱讀圈中獨領風騷許久。總有些陰暗、有些詭譎、有些英式古老家族的種種神話與流言;情節其實相當制式:很少一見鍾情,卻常是在你不情我不願的情形下被送做堆,誤會或懸殊的身份地位橫亙男女主角之間,然後一切冰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現在想起來,我似乎到現在都還一直迷戀那種英式莊園和曠野的場景。冷冽的空氣飄在文句間、怪異的風俗與吃食、平淡語氣後的強烈感情;反而故事中那些誤會或詭計,都被當成小說舖陳必須有的轉折,像樑柱之於屋宇一樣的必須,可是也讓人像忽略樑柱一樣的視而不見。於是就賸下某些讀者說的,「咆哮山莊」式的清冷。這種環境下的人物,怕是不會有陽光般的性格吧?


也因為喜歡那一份冷清,所以對於讀過的維多莉亞小說中,一直無法喜歡發生在澳洲的「孔雀莊上」,而喜歡在英國本地的「彭莊新娘」、「米蘭夫人」。古老而有歷史的莊院、秘道或日光室、隱而未見的窺視孔、可能有冤魂佔居,大家都不敢開門的房間;多霧而潮濕,迷迷濛濛的不止是誤會。


幸好台灣天氣太暖,所以嚮往想像而已,沒有胡思亂想地把自己也融入小說情節中。好奇搜尋了一下,網路上還有人哀歎找不到這些絕版翻譯小說呢!也算某一種懷舊吧。


* Northanger Abbey (到底北方有什麼怒氣呀?對英國人取地名的邏輯有時實在難以理解。)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看了博客網頁年度百大後,興起來想盤點一下2006年讀的書:推理小說無庸置疑仍居多數,其他雜七雜八亂看的也比往年多──成為部落客換得的好處之一。然而細數了一下,也不過三四十本書,真想知道那位讀了103本書的朋友是怎樣完成那「不可能的任務」的。


謀殺專門店 1-10
魔鬼的羽毛
致命的均衡
邊際謀殺
但丁俱樂部
四的法則
歷史學家
風之影
堅強淑女偵探社
梅崗城故事
強力毒藥

許三觀賣血記
紙房子裡的人
感情遊戲

天上大風
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
生涯一蠹魚
書裡的風景
沒有你不行, 有你也不行
慢慢微笑
門外漢的京都
理想的下午
人生一瞬
董橋精選集
故事(董橋)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12 Tue 2006 15:52
  • 逡巡




讀當代推理小說家的作品有個惱人的問題:就是他們都還活著。


並不是說希望他們都已故去,而是因為,至少,已故作家的作品都已「固定」(那是說,沒有個張三李四突然在某天舉手說,他又找到誰誰誰的某篇未曾付梓的文章。)共有多少書,自己讀了多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出版社剛出版的當代作家作品就不一樣了,對於喜歡的作者,三不五時得去書店「掃街」,查探是否有新作品面世。又是個不喜歡和人打交道的人,只好不走洽詢出版單位的那條路;當然,這樣同時也達到逛書店的目的。


等待有很大的原因是無法讀原文版,只好苦苦等待出版社行好為善,隔段時間丟出些紙頭來餵養我們這些迷眾;另一方面,在此地推理類型小說才當花萼初放的時期,其實書店裡也找不到想要的原文書。上網讓這些書遠渡重洋而來當然也是一種方法,可惜所費不貲。除了等,誰也沒法度。(絕對承認這是不積極的懶人藉口)


想起了剛開始及後來等待馬修史卡德的那段日子。


一本小說被生吞活剝了,下一「頓」還不知在那裡。三天兩頭地到書店去,絲毫未曾猶豫地直接走到推理小說區,逡巡一遍-還是沒有新的。一種癮頭沒有得到滿足的失落感直衝心底:怎麼辦?這個週末怎麼辦?那種心情,想來所有急待結局的人,無論是之前等待哈利波特續集的小朋友、或是隔週才能看到連續劇和影集後續發展的觀眾都能體會。


於是「無魚蝦嘛好」(是說未讀之前的止渴行徑,倒不是所選的書比較差),拿起另一系列的書。不同的出書排程正好彼此填補,變成閱讀的一段快樂時光。然而天有竟時、好景不常,出版社終於還是把該作者當時在「世上」的書出完了,於是等待再一次開始。只是,習慣了的口味很難找到備胎;這一次也不是出版社還未譯完或出版,而是作者根本還在醞釀中,等待時,有種好似他會就此停止、再沒有後續的莫名驚恐。


漸漸地,進入書店直接走到某區的習慣路線終於打破。好一陣子常想,難怪有人覺得讓自己在最絢爛時引退是好的,留給人緬懷,而且停在高點不會再改變了。像Josephine TeyMaj Sjowall、PerWahloo,讀完後嗒然若失,結束了,再沒有了,感到很遺憾,但也因不用再苦苦往下追而了無遺憾。心情上或許矛盾,可是帶有不必再緊迫盯人的放鬆。


「啃紙頭的山羊」(三毛的話,不太好聽但描述蠻詳實的)只好再找其他山頭。


記得在「每個人都死了」讀完後,有種幕終將落下的惶惶然,結果在不經意間發現了「繁花落盡」。大概是心理上已預備了故事到了終點,神探年紀也大了**,這次終能如蠹魚頭所說的「跟他一起老」


然而世情是這樣的,以為的結束,常是未預見的,另一個循環的開始。**



* 連作者年紀都大了,今年二月十九日來台簽書會,髮上早見飄霜。
** 前陣子開始把【謀殺專門店】當成另一個山頭,買這個月的書時突然看到Minette Walters的新書,愣住了幾秒,馬上抄了書在手裡一起結帳。想起彼時苦苦等待的日子,寫篇小文算是購書後記。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詹宏志的舊文新書.
昨夜正讀到"咖啡應有的樣子",
很想quote給Emma.

後來發現若要前文後語的轉述, 實在太長了, 
還不如請她直接看原文.

原以為是一本可以在做事情空檔, 讀一小篇文再繼續正事的書.
事實是, 我一路陷讀下去, 也把其他正在讀的書停了下來.
少年懷想與過往時光, 
想起每個在老家的暑假.
原來年紀漸大的人, 就會這樣.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有人因咳嗽「吐出幾絲像鵝毛一樣」的痰來,因口耳亂傳,遂而變成「吐出鵝毛」來,繼而更變成「吐出一隻鵝」來。
~~~~~~~~~~~~~~~~~~~~~~~~~~~~~~~~~~~~~~~~~~~~


好友Emma前幾個月因為在格友留言處留下個眨眼的表情符號,被該位格友誤會是眼睛受傷;該位格友回應時,語氣緊張但又沒提眼睛的字眼,害得我們其他人因擔心發生了什麼事,又留下了更多詢問的留言。好友解釋了上面的故事後說:沒事啦!此所謂「以鵝傳鵝」。我為這句契合原來的成語又契合「以訛傳訛」故事的諧音雙關語笑到打跌。太精彩了,借來做篇名。


因為好奇,前幾個月買了『都市傳奇--流傳全球大城市的謠言、耳語、趣聞』( Legendes urbaines)這本書。雖然書中所列舉的傳言,也像某種型態的說故事,但又不是平常習慣讀的故事,所以這書被我供在一堆遊遊書上頭──是那種得個幾分鐘空檔,隨手可以翻一翻的一類。兩三個月來我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讀著,翻到那裡就讀一小段,也沒照前後次序。一天April突然說,妳那本新書讀來好可怕,我不敢再看下去。我初聽只覺好笑,流言傳奇、道聽途說的研究,能有多可怕?後來想想這句話也不無道理。妹妹應該是被書中一些比較可怕的傳言給嚇到,但若是細究謠言的可怖及某些同時引起的破壞,豈止好可怕三字可以道盡?現在一些製造小道消息、頭版放假新聞的媒體時有所見,多少人看到他們被「踢爆」後的道歉或澄清?影響,在說出或寫出的第一時間,已然發生了。


就像街談巷議,每個轉述的人再添上點自己的想像和創造力,一些匪夷所思的「傳奇」就此橫向展開。流言如何形成或延展等等,讓有興趣的社會學者去研究,這不是我買書的目的;我其實只是想看看到底有那些城市傳奇在世間流轉。不經意流傳的故事有些可能好笑而無害,有些顯然造成偏見或隱匿為不知所以的傷害。若是像電影Gossip那樣刻意製造並廣佈流傳,也許製造者真的會有短期內被直接反噬的情形;然而一些看來不是刻意,甚至邏輯一點思考就覺得根本像在愚人的故事,還是在我們說話之間、郵件轉寄之間衍生、流傳。

來看看幾隻較為常見的「鵝」吧!

*** *** ***
不由自主的食人族

一九八三年八月十六日,在德國的Friedrichshafen, 一位男士在他剛買來當做早餐的麵包裡,驚訝地發現一截人的指頭。當地警察查明這麵包是由在巴登-符騰堡地區漢契根(Henchingen)的一家工業化麵包廠生產的。這家工廠一位員工在幾天前工作時,不小心切斷了手指,雖然曾在麵包饀料裡仔細的搜尋過,但始終找不到斷指。


*** *** ***
電焊工人的隱形眼鏡

馬德里。星期一工人聯合工會 一個親近共產黨的組織 宣稱,兩名特利羅位於西班牙南部的安塔露西亞核能電廠的工人出現隱形眼鏡緊黏在眼角膜上的現象,取出眼鏡之後,均因此而失明。

根據同一個消息來源,這兩名工人一是電子技工,另一是焊接工人,都曾分別暴露於火花四濺的工作環境裡。電弧造成水分立即蒸發的效果,導致隱形眼鏡所含水分快速乾燥。

當這兩名工人回家後,企圖脫下隱形眼鏡,用力過猛,眼鏡黏著角膜一起剥離,致使兩個人都因此失明。

*** *** ***
羅孚宮金字塔與撒旦的象徵

羅孚宮金字塔 呈現某種神秘與隱秘的面向。它連結巴黎子午線零度而位居首都的正中心,這座金字塔具有秘傳的象徵意義,緊密地與死亡終結和生命起始息息相關。這種象徵意義因為這座建築物上覆蓋著六百六十六片玻璃而更加地被強化。根據聖若望默示錄的記載,666是從地獄而來被詛咒惡魔的數字.


*** *** ***
被偷走的腎臟

我的父親在某一段時間裡,曾經擔任國際交換教授,在世界各地旅行。在訪問多國的許多經驗中,他曾與一位男性朋友一起拜訪巴西。某個晚上,他們倆決定外出狂歡。在喝了某一杯好得過頭的過酒之後,這位朋友醉得不省人事,然後他們倆就失去了聯絡。

隔天早上,這位朋友身上僅著內衣褲在某家旅館的房間裡醒來,背上留下一道很大的疤痕。他下樓到旅館大廳詢問,但是沒有人認識他,也沒有人能夠回答他是如何來到這家旅館的。於是他只好返回瑞典,並到醫生那兒診治。

在他失去知覺的那個晚上,他兩枚腎臟的其中一之一被偷走了。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一

毛尖 新朦朧和村上春樹 (選自『慢慢微笑』)


據說,任何人都可以用《無題》來寫一首深刻動人的詩,只要你遵循下面這個範例:第一句是「在思想的廚房裡」(兩個名詞的搭配越離奇越好),第二句是「我在夜色中擁抱你的目光」(動詞和名詞絕對要有非典感),第三句完全隨意,最好是一句日常對話,越莫名其妙越好,比如「早上喝了兩碗豆漿」,第四句則最好用「也許」開頭,比如「也許白天,也許黑夜」。



毛尖說她「試用這個式寫了幾首(詩)」,傳給朋友,都得到了相當高的肯定。」雖然她要說的是「有些格式確實是具有魔力的,就像村上春樹的語言。」但是我好奇一試,就是寫不出詩來-照說是個按部就班,依樣畫葫蘆的個性,為什麼有模子在那裡,卻印不出類似的東西?自己找的台階是想像力和搞怪力不夠,實在弄不來那個要離奇搭配的「兩個名詞」。哎,天份也者,真是件恨透人的事。



之二

西西 床前明月光-倉頡輸入法 (選自『西西詩集』)

  日是A,月是B,明是AB
  床是ID,前是TBLN
  光是FMU
  床前明月光是ID
  TBLN AB
  B FMU
  李白酒醒,驚見蠻書



我喜歡西西的文字雖有好一段時間了,卻從『我城』之後沒再買過她的書。心裡一直想把『感冒』這篇讀後既有的感覺留著-作家總是求新求變,試驗新技巧、測度新方向;再讀新的文,會不會把舊感情給弄糊了?年輕時「未識世事」的想法。即使我停住了又如何?就算作家也停住了,一個讀文的人在這世間即使不悲不喜的生活著,總是會被影響些什麼,改變些什麼。直到最近才知道西西原來也寫詩,而且是多樣兼新穎的嘗試著。買來一本合輯的詩集,讀著很有些趣味。是嚒,若是想到了,亂寫一通,又有何妨?總之求「有趣」爾。


突然從村上春樹的新朦朧被釋放出來。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才提過沒有書緣殊盛的運道, 最近就讀到運詩人的「連環套」*一文。果真書是會引出書來的,昨日讀完前篇文章後,馬上又上博客訂了四本書。和朋友談起這件事,她也深有同感,覺得彼此應該update一下彼此的書單,有些書可以互借或相贈。買書還未成癡,所費尚可;只是空間時間十分有限,常需偷偷夾帶回家。暗暗立誓:家中未讀的書還沒讀完前,絕對不可以再買了。偏偏意志力薄弱,常受喜愛的作家或部落客的引誘;又有著非得馬上擁有的衝動,一旦看到,見獵心喜,諸般立誓拋之腦後。有些東西明明囫圇吞下,還未咀嚼出滋味前,又移轉注意力到別本書去了。惡習難除,實在頭痛。


最近幾年,愈覺自己原已所賸無幾的應世能力又消失許多。生活上一直是家人照料著,工作上還好沒什麼新事務,友朋相聚只要人到,也不用管什麼通知安排,只要人出現陪坐在旁就好。 除了買書、讀書、上網,幾幾乎廢人一個。書沒看出多少心得,倒是因為看了其他部落客的文章,反倒有種清明的認知。前幾日和格友談到,以為自己獨有的的感觸其實是因為沒看到別人書寫的文字。這些文字風格令人快意,敘理明晰的部落格文章,鞭辟入裏地把觸動讀者心弦的部份娓娓道來;讀到戚戚處,心跳加速、手足顫抖、甚至眼熱鼻酸起來。雖然同時體會了自己沒有的文字能力,但這個一直視為咬嚙人的小痛卻無傷於任何事,因為有另一種更大的閱讀快樂在擴大中,讓人更想勉力而讀去。書中日月長,終於有些體悟了。


一直以為自己太愛買書,但比起愛書愛讀人士,實在連小巫都談不上。看著那些書單,即使只選取有興趣的挑出來也是長長一串,不免有種蹉跎許多時光的感覺 – 因為好奇想讀的很多、因為追趕不及的還有很多、因為知道未來要讀的還是很多 – 即使閒散過日慢慢讀,過去這麼久的時間內也多少該消化些了吧?為什麼以前那麼不想「參考」別人的意見呢?(還是該說:為什麼之前讀到的文章都沒讓人有想讀的興趣呢?)結果終究應了那句常用來互開玩笑的話:「千金難買早知道,萬般無奈辦不到」。別人或許追悔青春時期未曾冒險或放膽追尋理想,我懊悔「消息得的太晚」,到現在還在追趕年輕時就該好好尋求的”書”識。沒時間再想「如果…就…」的無聊假設,只想遁著這個光源而去,目的何處已不是重要問題了。



後註:to Jane, 書單如圖,都還未買。
* http://blog.yam.com/yinsp1006/archives/336734.html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仔細想想, 我並沒有「書緣殊盛」的運氣,說到想讀的書常會不期然出現的事可說少之又少。


最常發生的是亂讀一通,更常是因為受到封面吸引;排版印刷清爽、字體適中就讓人好感度倍增;「文案精采」(是個“吃廣告”的人)就會讓我把書拿起來;如果是系列小說,續集當然繼續買下去;書名或內容談到讀書買書,一定可以讓我在書架前駐足。奇怪的是,號稱多少人讀過、在暢銷書排行榜單上盤踞第一多久之類的話,反倒令人想暫時退一步,等風潮過後再說。而最讓人一發不可收拾,看到後必得書而後快的,就是讀到一篇很喜歡的文章,大概基於贊佩作者的關係,該作者提到的書就會讓人巴不得也立刻拿在手中。在這樣的情形下讀到傅月庵談【寂寞芳心小姐】(Miss Lonelyhearts, by Nathanael West)時,馬上上博客來訂了一本**.


Lonelyhearts”是專有名詞,指「(在報刊上為徵求異性朋友者作諮詢的)『徵友專欄』撰稿人」;“lonely hearts”則是「(通過介紹人、參加特建的俱樂部或在報刊上登徵友啟事等辦法)徵求異性的人」,所以主從有別,相近而不相同。 

引自傅月庵文




寂寞芳心小姐身處30年代的美國,股市崩盤、經濟蕭條;社會上充滿著犯罪、暴力、絕望、錯亂...。種種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是喝再多私酒也消除不了的。於是人們寫信給「專門給人忠告」的專欄作家,排遺愁緒,抒發鬱卒。結果好像沒差別,提問的人還是得和他或她的生活搏鬥,所得到的勸告也許有一點點鎮靜效果,也許讓他在某一個收到答覆的晚上得以好好睡一覺。但是寂寞芳心小姐(是個他)卻在心上堆積著這日日飛來的郵件,「傷心的人」、「絕望的人」、「厭倦一切的人」、「對肺病醫生幻想破滅的人」...每封郵件都在他的心上灑下一點點鐵鏽、一些些醜惡。即使他把自己的心稱做「脂肪的堆積」,也免不了在這樣的環境裡,日復一日地,一點一滴地被侵蝕,掏空。


以前常開自己玩笑,自稱精神垃圾收集者。在一篇文章中讀到,即使是精神垃圾,收集者也要記得不時倒垃圾,否則充滿了別人的情緒,滿溢的後果是很可觀的。但做為這麼個收集者,比之寂寞芳心小姐,大概是小巫見大巫了吧?寂寞芳心小姐要怎樣倒掉他滿溢的精神垃圾呢?每天去私酒吧喝個爛醉?作弄別人或做奇怪的夢?讓自己的信仰崩潰?失去好好地愛人的能力。這樣一個沮喪冷漠,價值觀開始扭曲的世界,終於讓人沒有勇氣面對。


其實,並不是大災大難讓人束手無策,反倒像坐在往懸崖落瀑一路而去的小舟上讓人心焦--再往前去必定粉身碎骨,然而無力可回天。不能視若無睹、聽若罔聞的岸邊人,同情、無奈、無解地在岸上煎熬。非常諷刺的是,書中這個報上的專欄,原是報社想要增加銷路所開的一個玩笑;但是執筆回函的人終究不能再嘻笑以對。


Nathanael West年紀輕輕(37)就因車禍離世。身為一個飯店的夜班經理,看盡了住房旅客在經濟衰退時的失意和窘迫。生活近乎潦倒,心靈無所依靠。有論者認為在作品裡的他始終是個局外人,居高臨下的來看待人世的苦難;用尖銳的筆鋒刺穿所謂的「美國夢」。但我總覺得他和自己書中的寂寞芳心小姐一樣,對這個世界還有著悲憫的情懷,哀矜而勿喜。設若讓他年紀稍長,不知道會怎樣來看待現今這個社會?



後記: 書讀後寫心得或感想, 蠻正常的一件事; 讀書期間做些句摘, 就像把書上的highlight移到文中, 也還算一回事; 書未讀完來寫個人想法, 這算那一齣呢?


** 原本應是難找的書, 竟然上網後一查便得. 這就有點「書緣殊盛」了.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他額頭那輕輕一吻, 或許可以欺瞞歲月, 讓它暫時從我們身邊掠過, 改天再來, 來世再聚。」


想到多年前讀的"科林斯城傳奇". 徒勞的人啊, 欺瞞歲月的結果, 就會像西席佛斯, 永世推著那一再落下的石頭.....


「外觀緩緩變化, 通道越走越長, 閣樓永遠也到不了, 無窮無盡的樓梯終看不到出口, 忽見明亮的房間, 隔天又陷入陰暗, 誰要是不小心走了進去, 從此就在世上消失……」


有時, 那就是夢中所見. 無止盡是件可怕的事, 魘住了, 在明昧之間.


「每個故事都是作者寫給自己的信, 藉此找出他用其他方式找不到的事實。」


That's it, that's why we wrote to ourselves after so many years had passed. "We read to know we are not alone." We write to know the being of us.


「閱讀的藝術正在緩慢消逝中, 因為看書是很私密的活動, 一本書就像一面鏡子, 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內省能力, 才能在書中觀照自我。」


最近才學會的內省, 讓故事不再只是故事. 觀照自我衍生出一個極大的問題: 我是否是我?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本書,都曾經是某個人最要好的朋友.      --《風之影》


文思困頓,也許是還沉浸在書中的關係.既如此,就做些句摘和相關雜記吧.

*** 2006/05/11 ***

The Shadow of the Wind

看到別人說他自己的閱讀習慣是雜食性時, 常有一種想要呼喊 "我也是" 的欲望. 但是事後回想, 我是嗎? hehe, 好像不是ㄟ. 我還是 - 和飲食一樣 - 是個很偏食的讀者. 而且在眾人皆曰好之際, 有時反而還退後一步, 不肯太過接近. 有些書, 就這樣延宕下來. 幾次反悔找不到書 (例如: 天才雷普利, 又如流動的饗宴) 也沒真正改過這個惡習. 寧殺一百, 莫放其一, 以後可要牢牢記住.

所以很高興這次我畢竟搶在第一時間買了風之影, 倒不是完全因為它得獎或所受的推崇, 而是因為它是推理. (文字的探索追尋也是想要一個答案啊!) 希望可以在假日多讀一些 -- 書實在太厚, 太重了, 不能隨身攜帶. 幸好『閱讀日誌』本來就是每天一小章, 我應該可以在兩本書間跳來跳去.

閱讀口味真的需要再雜食一些.

*** 2006/05/13 ***

風之影句摘

故事其實還在開始處, 不過已經非常非常吸引人了. 依舊例不先去看所謂名人引介的部份, 但在隨手翻過時, 還是有一個句子飄入眼簾: 比之Da Vinci Code和Kite Runner, 薩豐的筆觸更是溫柔.

以目前讀到的部份, 我也有同樣的感覺 - 雖然其實我覺得Kite Runner的筆觸一樣溫柔, 而且更因殘酷的現實使筆調更相對顯得柔軟: 懷想, 救贖, 寬恕. 每次心有所感的小說讀完後, 我會呆呆得不知接下來要做什麼. 依然記得追過風箏後, 心緒停擺的時間也蠻久的.

幾個心有戚戚的段落, , 暫摘記在此:

投影片2.GIF 

「遺忘書之墓」-- 像是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天穹, 卻是藏書無盡的圖書館. (而我, 怎能抵抗圖書館?)
投影片1.GIF 

讀到這段句子與回家前在公車上讀『閱讀日誌』的一段話幾乎一樣,巧合到也是讓人輕微顫慄,真實到無可代替。『閱讀日誌』裡,作者是這樣描述的:「Lector Virgo (閱讀初體驗)......這類不帶雜念的讀法,於現在可能不復可得:就算是讀第一次翻開的書頁,亦然。」


*** 2006/05/18 ***


前頭的摘錄, 都還在故事展開前. 文字迷離而幽朦如影, 薩豐描繪的巴塞隆納, 空氣中帶著氤氳氛圍 -- 即使是大雨都是水氣濛濛. 舊日的城市, 過往的榮光;城堡似的豪邸, 點點洩漏著古老的秘密和另一類的"紙醉金迷".

如果, 風有影......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喜歡亂讀書,不過是個不求甚解的人。有個朋友即使讀武俠小說都很慢。我問她都在蹭什麼哩?回答竟是她在琢磨那書中所描繪的招式。另一個朋友的先生從軍中退役,很喜歡Tom Clancy的小說。他問朋友像我這樣一個完全不懂軍事術語和戰備的人,為什麼也看Tom Clancy的小說看得那麼津津有味?


為什麼不?因為它們是小說啊!這些描繪並不影響我了解情節的跌宕起伏,或是區分各角色的人格特質。我也許不知道亢龍有悔如何比劃,但我知道它威力強大,直取敵人要害;(而且招式簡單,方便郭靖去學。金庸不會把它派給令孤沖的,否則他一定下不了思過崖。)我不知道潛艦怎麼運作,某一型的戰機配備何種飛彈, 性能如何,但完全不妨礙我了解雷明斯艦長(或者說,史恩康納萊。對我而言,他們已經二合一了)如何將潛艦帶出蘇聯,奔赴美國投誠。我自問:了解了這些細節之後,會讓我更喜愛這些故事嗎?如果不了解這些,會讓我誤會了故事或減低它的(客觀性的)價值嗎?


所以我總是抱著看故事的心態一路把小說看下去。我驚訝於作者的想像力;我佩服他們的學識涵養;我不明白一個人怎能在自己的專業之外, 還能有這樣豐富的常識?同樣一天24小時的時間,他們怎能又讀書,又做研究,又能創作?這些思緒奔流在我的潛意識裡,但是讀小說時,故事就是故事。每當有人問起「為什麼」的問題時,我通常莫知其所以。喜愛是一種感情,而感情,何時變得可以分析了?


即使喜愛的是某種事物也是一樣 -- 喜歡就是喜歡,那管那事物源由?年少時期,甚至覺得一件事物若能被細細說明喜歡的原因、好處在那裡、幫助有多少等等...都是件「太理智化」的事了,私心認為,那樣的喜愛不夠純粹。有些有份量的評論和分析文章,尤其喜歡引經據典,我的「喜歡情緒」常被這樣的分析弄得索然無味。


最近因重讀「理智與情感」,看到幾段描繪瑪莉安(情感)的話,是自己之前讀時沒多加注意,或者不曾意識到的。JA描述瑪莉安是:

『只要提起任何令人喜愛的娛樂就可以引起瑪莉安的談論。…她提出了自己最喜愛的作家,並以狂喜的態度評論著。』

『她做任何事都非常認真、非常熱情,有時她說好多好多話,並且總是很激動,但是她並不是真正地快樂的。』

『…只要一個人不如她說得快,不像她本人那樣欣喜若狂地讚美自己喜愛的東西,她就會說這個人不坦率…。』


我想到自己其實在某方面就是個瑪莉安*,我用激動的語氣說明我對某個作家,對某件作品的喜愛,大部份時候真的是只有狂喜二字可以形容。別人只要沒用類似的語句表達他的喜歡、沒有手為之舞,足為之蹈,我就會認為這個人不像我一樣喜好,不必多說。但是我說不上來是什麼叫我喜歡,有什麼因素讓人沉醉?談到分析,我總是speechless。


最近有了部落格,常到處看文。反倒是友格小品似的文章, 敍述格主如何喜愛一件作品的文字讓人心有戚戚,而且不再認為經分析後的喜愛少了純粹。如果細細思辨自己對所描述的作品的感覺,也確如人家所分析的一樣。那種共鳴,其實比獨樂樂還要快樂。雖然我還是不喜歡考究型的文字,痛恨字字訓詁似地錙銖必較,但是卻開始學習找尋那引起我狂喜感情的細微之處。


我仍是一個「普通讀者」,希望如吳爾芙(Virginia Woolf)所說的:


『普通讀者迥異於批評家與學者。他受到的教育沒那麼好,天資也沒那麼得天獨厚。他讀書不過是自娛,並不是要傳道授業解惑。最重要的是,他被一種本能所引導,以他能弄到手的一切零零碎碎的東西,為自己創造出一個整體。』





註:讀安法第曼(Anne Fadiman)的【愛書人的喜悅】(Ex Libris),她說自己『…成為一名受哈代影響的青少年時,我非得把我的男朋友歸類為達門(Damon)或克里姆(Clym),才能和他們談戀愛』。我多希望(即使帶著偏見)自己更像個Lizzy啊!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