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喜歡亂讀書,不過是個不求甚解的人。有個朋友即使讀武俠小說都很慢。我問她都在蹭什麼哩?回答竟是她在琢磨那書中所描繪的招式。另一個朋友的先生從軍中退役,很喜歡Tom Clancy的小說。他問朋友像我這樣一個完全不懂軍事術語和戰備的人,為什麼也看Tom Clancy的小說看得那麼津津有味?
為什麼不?因為它們是小說啊!這些描繪並不影響我了解情節的跌宕起伏,或是區分各角色的人格特質。我也許不知道亢龍有悔如何比劃,但我知道它威力強大,直取敵人要害;(而且招式簡單,方便郭靖去學。金庸不會把它派給令孤沖的,否則他一定下不了思過崖。)我不知道潛艦怎麼運作,某一型的戰機配備何種飛彈, 性能如何,但完全不妨礙我了解雷明斯艦長(或者說,史恩康納萊。對我而言,他們已經二合一了)如何將潛艦帶出蘇聯,奔赴美國投誠。我自問:了解了這些細節之後,會讓我更喜愛這些故事嗎?如果不了解這些,會讓我誤會了故事或減低它的(客觀性的)價值嗎?
所以我總是抱著看故事的心態一路把小說看下去。我驚訝於作者的想像力;我佩服他們的學識涵養;我不明白一個人怎能在自己的專業之外, 還能有這樣豐富的常識?同樣一天24小時的時間,他們怎能又讀書,又做研究,又能創作?這些思緒奔流在我的潛意識裡,但是讀小說時,故事就是故事。每當有人問起「為什麼」的問題時,我通常莫知其所以。喜愛是一種感情,而感情,何時變得可以分析了?
即使喜愛的是某種事物也是一樣 -- 喜歡就是喜歡,那管那事物源由?年少時期,甚至覺得一件事物若能被細細說明喜歡的原因、好處在那裡、幫助有多少等等...都是件「太理智化」的事了,私心認為,那樣的喜愛不夠純粹。有些有份量的評論和分析文章,尤其喜歡引經據典,我的「喜歡情緒」常被這樣的分析弄得索然無味。
最近因重讀「理智與情感」,看到幾段描繪瑪莉安(情感)的話,是自己之前讀時沒多加注意,或者不曾意識到的。JA描述瑪莉安是:
『只要提起任何令人喜愛的娛樂就可以引起瑪莉安的談論。…她提出了自己最喜愛的作家,並以狂喜的態度評論著。』
『她做任何事都非常認真、非常熱情,有時她說好多好多話,並且總是很激動,但是她並不是真正地快樂的。』
『…只要一個人不如她說得快,不像她本人那樣欣喜若狂地讚美自己喜愛的東西,她就會說這個人不坦率…。』
我想到自己其實在某方面就是個瑪莉安*,我用激動的語氣說明我對某個作家,對某件作品的喜愛,大部份時候真的是只有狂喜二字可以形容。別人只要沒用類似的語句表達他的喜歡、沒有手為之舞,足為之蹈,我就會認為這個人不像我一樣喜好,不必多說。但是我說不上來是什麼叫我喜歡,有什麼因素讓人沉醉?談到分析,我總是speechless。
最近有了部落格,常到處看文。反倒是友格小品似的文章, 敍述格主如何喜愛一件作品的文字讓人心有戚戚,而且不再認為經分析後的喜愛少了純粹。如果細細思辨自己對所描述的作品的感覺,也確如人家所分析的一樣。那種共鳴,其實比獨樂樂還要快樂。雖然我還是不喜歡考究型的文字,痛恨字字訓詁似地錙銖必較,但是卻開始學習找尋那引起我狂喜感情的細微之處。
我仍是一個「普通讀者」,希望如吳爾芙(Virginia Woolf)所說的:
『普通讀者迥異於批評家與學者。他受到的教育沒那麼好,天資也沒那麼得天獨厚。他讀書不過是自娛,並不是要傳道授業解惑。最重要的是,他被一種本能所引導,以他能弄到手的一切零零碎碎的東西,為自己創造出一個整體。』
註:讀安法第曼(Anne Fadiman)的【愛書人的喜悅】(Ex Libris),她說自己『…成為一名受哈代影響的青少年時,我非得把我的男朋友歸類為達門(Damon)或克里姆(Clym),才能和他們談戀愛』。我多希望(即使帶著偏見)自己更像個Lizzy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