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Nuovo Cinema Paradiso (3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film05: 2013/03/12 橫山家之味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只是tumblr上的隨手記, 大概是感觸多吧, 抄過來)

 

film 23: 20121015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  (Nobody knows)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lizabeth-The-Golden-Age-Poster.jpeg  

假期裡看了伊莉莎白:輝煌年代 (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算是把「凱特女王」前後兩部戲解決了。據了解,最近公視正在播女王爸爸的BBC影集『都鐸王朝』(The Tudor),我一直覺得亨利八世雖然娶的多,太太被砍頭的也多,但光是有伊莉莎白這麼個女兒,也算夫復何求了。


想看的動機除了接續一個故事,也有很大一部份是衝著Clive Owen.而來。 雖然時代不同、裝扮有異,我不知為什麼在看了King Arthur後,對Clive Owen的period drama產生興趣。在這部戲裡,他有許多側面或側站的鏡頭,(反而海戰場面根本不算什麼-不過,這是伊莉莎白的故事,不是羅利爵士的,算了)。不太了解導演為何刻意這樣安排,但這一點都不討厭,一點都沒有CSI:Miami某人那麼令人反感。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從去年開始,一直在一些period drama的部落格看到大家討論Downton Abbey。不消說,我又有看不到卻很想要的心癢難搔。這一屆的艾美獎, 第二季的節目入圍項目也是破紀錄的多,看到別人的討論、截圖等等,實在讓人好想去信公視,請他們買一下版權吧。

 

第一季時,這戲的廣告的照片幾乎都是下面這一張,於是就聯想到許多Hugh Bonneville的片子來。

DowntonAbbey 1.jpg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inker.png

(圖片來源: Enchanted Serenity of Period Film)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BBC Cranford

 

BBC 另一部改編自Elizabeth Gaskell小說的影集Cranford, 沒想到老小姐和寡婦們的故事也讓人這麼感興趣。第三集中,飾演 Mr. Holbrook的 Michael Gambon讀給飾演 Miss Matty Judy Dench, 一首 Tenneyson的詩,Locksley Hall:

 

In the Spring a fuller crimson comes upon the robin's breast;

In the Spring the wanton lapwing gets himself another crest;

In the Spring a livelier iris changes on the burnish'd dove;

In the Spring a young man's fancy lightly turns to thoughts of love.

 

這集結尾時,Miss Matty讀給自己:

 

As the husband is, the wife is: thou art mated with a clown,

And the grossness of his nature will have weight to drag thee down.

He will hold thee, when his passion shall have spent its novel force,

Something better than his dog, a little dearer than his horse.

What is this? his eyes are heavy; think not they are glazed with wine.

Go to him, it is thy duty, kiss him, take his hand in thine.

It may be my lord is weary, that his brain is overwrought:

Soothe him with thy finer fancies, touch him with thy lighter thought.

He will answer to the purpose, easy things to understand--

Better thou wert dead before me, tho' I slew thee with my hand!

 

Miss Matty雖然終身雲英未嫁,但因年少時與Mr. Holbrook的一段情,在Mr. Holbook過世後,自此已自認是寡婦。


我不知道為什麼很感動。

 

20110305 從Go Gently這個格子看來的照片, 想起這篇雜想來:

tumblr_ld4ui42HKN1qzyzybo1_400.png

Matilda: I would like two, made like Mrs. Jamieson’s. Coming to a peak in front.

Miss Galindo: But Mrs. Jamieson wears widow’s caps.

Matilda: Yes.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對於一個住在台灣,又喜歡period drama的人而言,常常在讀著相關的部落格文章時,有種可望卻不可及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只好看著你水管上的 trailer 過乾癮。Ioan Gruffudd過去的片子『Heratio  Hornblower』一直出現在眾人推薦的觀影名單上,可是我只要一想到『驚奇四超人』(The Fantasic Four) 就覺得不看也沒關係。直到『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也一直在名單中出現後,決定還是來一探究竟。

.

grace1.jpg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hancellor_duckface.jpg

 

我想,我這一輩子可能都記不得Anna Chancellor這個名字了。對於我而言,她就是「duckface。我真是深感抱歉,可我擰不過來。

 

這個綽號,是Anna Chancellor在『新娘不是我』(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裡的角色,被暗戀男主角許久的朋友(Christine Scott Thomas飾)取的。都快20年的電影了,至今我無法忘記這個名詞。對我而言,它代表的已經不只是一部電影裡的角色,而是所有費盡心思追求男主角而不可得的人的代名詞。


pnp-10-l.jpg  

 

在『新娘不是我』隔年,Anna Chancellor參加BBC『傲慢與偏見』的演出,飾演賓利小姐(Miss Bingley)-又是一個duckface. 賓利小姐對達西先生不斷示好、讚美,抨擊情敵以彰揚自己,無所不用其極地破壞哥哥與追求對象的情事;因為觀念差異之故,最初還信心滿滿的以為理想對象唾手可得……最終還是一位讓故事有趣的人物,連壞人都稱不上。

 

幾年後,『水瓶座女孩』(What a Girl Wants)裡,“達西先生與賓利小姐”又重逢了。兩位演員飾演本已同居,婚期已定的一對,沒想到男主角前次婚姻所生,但他從不知道有這個女兒的小孩找上門來。Duckface一如往例,繼續使一些小奸小壞的伎倆,希望挽救自己的婚事,然而於事無補,要能成就美滿姻緣,她就不是duckface了。

 What a girl wants.jpg

戲都是這樣的,就算不高潮迭起,總得有些小小波折。在『水瓶座女孩』一片中,還有另一個年輕的duckface:飾演Anna Chancellor戲中女兒的Christine Cole.

 

Christine Cole在『水瓶座女孩』中的角色,是媽媽前一個婚姻所生的孩子,因為媽媽攀上政治世家的關係,成為社交及時尚界注目的對象。如果自己的母親第二次婚姻不成,顯然她現在享受的,和未來想得到的,都將化為幻影,於是也設計讓未來繼父的女兒出糗。可是,片名是『水瓶座女孩』,duckface終究是duckface, 只有飲恨認輸。

  

最近我看到的Christine Cole, 出現在『B咖管家』(Miss Pettingrew lives for a day)中,雖然得和女主角在戲裡爭一個舞台劇角色和男人,但至少這個男人不是主角,duckface 的程度不是很徹底。若要說她最 duckface 的角色,我想是BBC新版『簡愛』(Jane Eyre)裡的角色Blanche Ingram.

 Christine Cole_Blanche Ingram.jpg

Miss Ingram是戲中男主角所居的荊原莊(Thornfield)附近知名的美女,婚嫁的理想的對象是單身多金的Mr. Rochester. 雖然她對簡愛沒使什麼壞心,不過我想那是因為把簡愛錯認一般的家庭教師,不屑為戰吧。

 

 

BBC 2009年版的『艾瑪』(Emma),Christine Cole飾演個性虛矯的Mrs Elton. 改編戲劇後的Mrs Elton這個人物,讓我覺得好笑多過不喜。但說實在的,一旦duckface, 就無法消除那種角色被定位的感覺啊!


2010/02/15補充:

年假看珍愛奧斯汀(Lost in Austen), 發現Christine Cole在戲中就飾演賓利小姐。有這麼巧的事嗎?


 

叨絮:這兩位演員的戲其實很多,只是我看的少,所以覺得很有duckface的關聯性。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1999年電影版的『Mansfield Park』(曼斯菲爾德莊園),有個我非常討厭的中文名稱:『窈窕野淑女』*。相較之下,AS拜雅特(AS Byatt)的小說Possession 被叫做『無可救藥愛上你』**已經很好了。再加上這部改編電影的情節和原著不但有差異,而且有些地方被改得不太合理,再加上還有JA改編版很少有的兒童不宜畫面(較新版BBC SS開頭還不宜),所以當初看完後,完全不想再碰,甚至連碟片都不想和其他的JA片子放在一起。

 

這兩天,HBO不知為何連續放送『侏儸紀公園』,一口氣三集連著播放,而我每次剛好看到時,都是第三集的開始部份。在剛看完『都鐸王朝』(The Dutor)第一季的最近,在螢幕上看到著時裝和暴龍在一起的葛蘭博士 (Dr. Grant, Sam Neil飾),和腦中的主教印象相疊,已經很錯亂了;又再發現片中飾演博士助手的比利,就是1999年版MP的Henry Crawford,簡直快不知今夕何夕了。

 

所以儘管有不喜歡的印象,我還是又重看了一次。因為已經知道內容,所以注意力都放在演員身上,發現本片演員陣容堅強 - 至少我認識的人較多,隨便哪個角色都能連到別的片子去,看起來饒富趣味。不過,還是先談談引發這些想法的 Alessandro Nivola, 電影中的Henry Crawford.

 

MP_Henry Crawford.jpg  

就看過的小說改編電視劇或電影,這一版的Henry Crawford我最喜歡。JA小說裡,中途插花使壞的男生,其實都談吐便給、長相俊美;改編的電視或電影選角上,也都頗符合這個特性。因此三位Henry 都是翩翩一表人才,能說善道(而且都一頭捲髮,到底是為了什麼?)。BBC 1983版那一位(上圖左),比起女主角是太年輕了;BBC 2007版那一位(上圖右),花花公子的態勢還沒有壞壞邪邪的氣質明顯;而電影這一版的Henry(上圖中),在追求女主角時,我卻甚至還能感受到一點真心。

 

我想,劇本之外,這應該是演員氣質造成的結果吧?

 

Alessandro Nivola.jpg  

上週看 Coco Avant Chanel 劇照時,提到一個人在不同的化妝與服裝改變下,,可以變的如何不同。在此順便看看同一部電影裡的Alessandro, 可以像上圖右下那樣不同。(我承認在沒看到演員表,沒查他的劇照前,我壓根不知道這是同一個人哪!)

   

做為一個美國演員,Alessandro Nivola詮釋英國人詮釋的不錯,現實生活中也娶了位美麗的英國人。他與Emily Mortimer 因戲結緣,在2003年結婚,育有一子。我在電影『扭轉未來』(The Kid)中初次注意到這位女演員、在『粉紅豹』(Pink Panther)中笑到捧腹;其實我已經忘了她在『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中的演出,比較記得的卻是她在『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中的角色。

 

 Emily Mortimer.jpg

『愛情決勝點』一片,除了那個命定的match point主題,想來大家的眼光都會放在Jonathan Rhys Meyers和Scarlett Johansson身上。前者是Emily片中的先生,後者是Emily片中哥哥的前女友、先生的情婦。因為Jonathan Rhys Meyers的關係,不免想回一開始提到的影集『都鐸王朝』,兜了一圈回來,又碰到了另一個Henry。

 

 

* 新版BBC的曼斯菲爾德莊園的女主角 (Billie Piper) 就是有張野性美的臉, 害我超不喜歡的.....

** 片名很糟,但私以為改編的還不錯。何況裡頭還有Mr. KnightlyLizzy.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The Closer

 

今天突然看到Kyra Sedggwick這張劇照,實在忍俊不住。原來『結案高手』(The Closer) 第五季六月八日要在美上映了。

cats.jpg  

 

開始看『結案高手』(The Closer)完全出於偶然。到影音店搜尋新的影碟,沒找到想找的,很需要有點什麼來填滿想看影集的心理,正好架上有這部影集的第一季,就拿了 - 就變成也是每次都會追的影集了。

 

這部影集著重在案件抽絲剝繭的邏輯面,我們可以確定必定有個鑑識小組做所有毒物及微物證據的檢測,但它不是CSI。它靠的是證據所告訴我們的,及一部份的人性的了解。身為洛杉磯重大凶案警探小組的領導人,Brenda Johnson除了有優異的問案技巧,更有對案件經過的的聯想力。她注意辦案程序(大部份時候)、讓所有的取得證據都是合法且可以在法庭上據以證明被告有罪,她是一個結案高手。

 

Kyra Sedgwick就是這位讓刑案可以完美結案的警官。這個角色的性格編寫突出,一個從亞特蘭大空降洛杉磯的高職,對同僚都以正式官銜稱呼,(非常有禮但不符當地習慣),在到職後的警署受到排擠與能力的質疑,繼而因為出色的辦案,讓原本背後稱她「郝思嘉」的組員,到最後深深拜服。Kyra以她的精湛演技,(我想還要加上她在劇中刻意用的所謂「南方口音」),獲得2007年金球獎戲劇類最佳女主角。

 

其實Kyra Sedgwick的戲我看的不多 - 她先生 (Kevin Bacon)的片子倒是看的不少,也很欣賞。最近只在有線電視上,巨石強森的『超級盃奶霸』(The Game Plan)中,飾演強森在戲中的經紀人,戲份只能算客串。不過影集蠻有可看性的-如果對警探片的要求不是黑暗刺激或追車爆破等大動作的話。

 

Coco Avant Chanel

coco avant chanel A.jpg  

受這張劇照吸引,是想到化粧改變一個人竟如此之鉅*。我的印象即使早已跳脫最初的『艾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 from Montmartre),但至少還有一些『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的影像殘留。Audrey Tautou就是Audrey Tautou,我喜歡的另一位Audrey,在電影裡,她就是她 - 或者說,好像每個她演的角色都是她。不是說演技不好,而是我不會錯把人物個性就當成是Tautou的個性。(我是很容易戲裡戲外擰不過來的。)

 

『Coco avant Chanel』(Coco Before Chanel)法國已經上片,而且據說影評不太喜歡。我對Chanel不甚了解,但非常欣賞她率先穿上褲裝那種不顧他人評論的作為。特立獨行的女人不是僅僅有決斷力,通常更是社會或一些規範造成的被動反叛。Chanel會是哪一種,還是說有更複雜的背景,我不得而知;但是她的風格、當初的那些設計,即使不是我的穿衣風格,我還是很欣賞。金字塔端的消費留給塔端,我還是只穿香水就好。香奈兒19號香水,美麗的初遇,長久的喜愛。

 

* 如果我沒記錯,Coco Chanel的照片集裡,就有張角度坐姿完全一樣的照片。

 

 Sherlock Holmes

 sherlock-holmes-2009_robertdowneyjr_judelaw.jpg

 

近來我漸漸欣賞小勞伯道尼(Robert Downey Jr.)。雖然『鋼鐵人』(The Iron Man)被一部份影評很不客氣的評論,但我個人還蠻喜歡的。我沒看過他演的卓別林傳記電影,但我覺得造型十分神似,是很好的選角。

 

可是,福爾摩斯?就算有裘德洛(Jude Law)也不能加分啊!(何況法律先生不是我那杯茶)。

 

唉,實在是奇怪到我說不出話來。福爾摩斯就該是高高瘦瘦、鷹勾鼻;華生醫生就該矮胖和善戴圓帽啊!不免要套一句菲立普的話:我的想像力,被他的想像力破壞光了!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1940年版米高梅出品的『傲慢與偏見』,是部從時代背景、服裝、(尤其是)內容都錯亂的小說改編電影。自詡為一個JA迷-或者說PP迷,看了這部電影或許該翻桌才是;但是我並沒有,在最初下巴掉到胸前的錯愕之後,我覺得這片子實在太好笑了。

 

過去有幾次我看『傲慢與偏見』(BBC 1995)時,母親剛好也在身邊。她除了說Mr. Darcy「這ㄟ人的面怎會這呢惡?」外,對當時高腰的服裝也很是不解,覺得這些仕女們穿著奇怪:「按內甘ㄟ好看?」。現在回想,如果她陪我看的是1940年版的PP,那些『亂世佳人』式的服裝,或許她會反倒會覺得正常吧?每個女生都是蝴蝶結與篷篷裙,洋娃娃似的髮型,連洋傘都有蕾絲邊......幸好是黑白片,削弱了絲邊的柔媚,否則我這個對眾多蕾絲感冒的人大概會噴嚏打個不停。

 

也因為是黑白片,讓年輕時的Mrs. Bennet心碎的民團兵們,那些原本應該是紅色的制服,因此失色了不少。考慮到時代稍後的電影裡百花齊放的色澤,黑白電影至少不會讓人眼花繚亂。

 

我一直有種(在我看過的改編版本裡)達西先生為什麼都是捲髮的印象,還以為是什麼地方有人考據這件事。後來發現,達西只有在BBC的兩版改編中,頭髮才比較捲;而勞倫斯奧利佛是因為看了多次他側面的劇照,那個鬢角的造型造成這個錯覺,直到重看這一版改編才發現。

 

這一版的中文翻譯也許也沒讀過原著,直把Lizzy當大姐,錯把Jane當妹妹。不知道是不是戲裡的Lizzy仍有些許獨立個性與自我主張的關係?

 

來看看幾個人物:

 

Mr. Collins的側面活脫是卡通裡的人物。

vlcsnap-73584.jpg 

vlcsnap-21452.jpg  

 

Mrs. Bennet 的髮型,套句現代流行的話,實在有點裝可愛。

Mrs Bennet 2.jpg

vlcsnap-78848.jpg   

 

可憐的Miss Bingley, 不管在那一版,好像都得惹人厭......

vlcsnap-16723.jpg vlcsnap-72049.jpg  

 

Lizzy 頗合書中「a beauty」的美名。這個射箭場景看來熟悉嗎?每次都讓我想到Gwyneth Paltrow版的Emma其中一幕。

vlcsnap-22171.jpg vlcsnap-22231.jpg  

 

這一版的Darcy 親切到不像話。勞倫斯奧利佛幸好還演了許多其他雄糾糾氣昂昂的角色,否則這種拜倒石榴裙下的姿態,別說不像他,我想書中真正的Lizzy是不會看上的。

vlcsnap-74785.jpg  

 

Lady Catherine  乘著馬車來到龍蟠居 (Longburne),既非興師問罪,也不是提出無禮要求,竟然是「我想知道妳還願不願意看我,她自願做我的特使。.....妳一定給了她好印象。」(戲裡Darcy對Lizzy說)

vlcsnap-77794.jpg  

 

我猜,在電影出品當時,電影公司大概認為愛情小品就該是這樣吧。但是很有「娛樂性」,不是嗎?

 

 

後註:這雖不是影集,但還是要拿來和影集連連看。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RobinHood_Armitage_Stephens.jpg  

左: Mr. Thornton, 右: Gisborne

 

對於Richard Armitage在BBC影集 Robin Hood中的角色(Sir Guy of Gisborne),一直十分好奇。對於那位森林裡的所謂俠盜,我知道的故事僅止於銀幕上的短短兩個鐘頭,(其中還分心到Morgan Freeman飾演的摩爾人,更別提Allen Rickman那位讓人忍俊不住的郡長)。所以Richard Armitage的角色到底是誰?再說,到底有多少人物,要舖陳多少細節,才能撐起一部影集而且還進入第三季?

 

RobinHood_Armitage_Stephens_2.jpg  

左: Mr. Rochester, 右: Prince John

 

不過第幾季也不是重點,而是第三季中,Toby Stephens加入影集飾演Prince John (Who on earth is it?) 才讓我想到這些。Toby在劇中的造型當然與在Jane Eyre中截然不同,但我實在沒辦法不想到 Mr. Rochester -就像看到Richard Armitage的 Gisborne 造型,但仍然沒辦法不想到Mr. Thornton一樣。Toby Stephens在『Die Another Day』裡那種冷酷嚴峻的臉部表情,現在對我來說很不真實。

 

國外的歷史影集實在看的太少。模仿貓看到別人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最佳男性歷史劇造型,也在心裡斟酌排序了一番,結果發現我只能在JA改編的影集裡打轉。在某人的榜上,Toby的角色就佔了兩位,顯然這個人和他媽媽(Maggie Smith)一樣,真的比較適合當古代人。

 

Ps. 看資料,Toby Stephens也曾出現在Anne Brontë的小說改編影集中;我真想去信BBC, 幹嘛不把新版咆哮山莊的主角也給他呀?一人擔任Brontë三姐妹三本小說的主角,這是個紀錄啊!猜想,大概是咆哮山莊的男角得是帥哥吧?Toby的「貝多芬造型」(hahaha)不太適任。

 

叨絮:  RH影集我還沒看過, 所以只能碎念, 不能真的連連看。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如果不是有人提到自己看CSI:LV已經九年,我不知道自己原來已經沈迷這麼久了。即使不是從第一季開始看(已經不記得是從電視上看的,還是自己DVD看太多次的印象?)也是至少七八年的時間了。在它播出的時間裡,週一是絕對不和其他人約的,萬一真的趕不上,那種遺憾懊惱真是無法形容。而整個實驗室的靈魂人物Gil Grissom,就像他辦公室一定要有豬胎標本一樣,是位於賭城實驗室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今夜,他離開了。

 

這一集裡,每個組員都藉不同的機會向Grissom致謝、道別-依著他們在劇中的個性:

 

凱瑟琳說:「在你還沒知道前,我就知道了。」;

法醫羅賓說,他現在就有笑話的最佳聽眾,不必再找他人;

年輕的法醫大衛根本忍不住不流淚;

尼克說他永不會忘記Grissom教給他的事;

葛瑞格感謝Grissom給他改變了一生的,從內勤轉外勤的機會;

 

而哈吉斯說,CSI人員是秩序與紊亂中間那條界限,如果離開,是「大錯特錯,你會後悔的。」

 

在Grisoom最後的office tour中,他走過實驗室的走道,看向左右兩旁各自忙碌的前同事,我也認為「你會後悔的。」。做為一個演員,我可以想見William Petersen不想再繼續同一個角色;但是做為CSI的主管,比較可能的是,如羅賓醫生所說的:I will never quit my job.

 

然而在office tour的最後一幕,凱瑟琳那一眨眼,我好似明白了這個安排也是很讚的。當Grissom依著衛星導航,找到人在哥斯大黎加的Sara時,我這個對浪漫情節沒有抵抗力的人,真是感動到不行。

  

You say it best, 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 來重溫我很喜歡的片段,以Alison Krauss美麗的歌聲。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The men of Austen_No l_edited.jpg 

 

在繼續其他JA影集人物的連連看之前,因為覺得美國公視 (PBS) 這個「The Most Popular Man of Jane Austen」的投票頗有趣,決定先來品頭論足,碎念一番。(題外話,我們的公視經典影集選片也很不錯,但是官網網頁可不可以像這樣稍微設計一下呀?)

 

這是在 PBS Masterpiece 類別下,經典文學類改編影集的活動網頁。2008年初,該公共電視選了JA六大小說改編的BBC影集播映,所挑版本都是所謂的新版。其中只有1995年的『傲慢與偏見』,因為其後並沒有再次拍攝,年代上比較久遠外,其他男星都算是重新詮釋大眾已知故事的角色。

 

Colin Firth所飾演的Mr. Darcy不出所料獨佔鰲頭,在16位男角中勝出。都已經經十多年了,Colin Firth仍然是我心目中的the one, the only Mr. Darcy.

 

mi-5 3 men.jpg  

 

被票選第二受歡迎的 Captain Wentworth 近來漸漸在我心目(書)中提高了名次。至於詮釋角色的Rupert Penry-Jones, 原本只是在影音店看到的,揹著小女孩逃離火山爆發的人,後來發現他繼Matthew Macfadyen(2006電影版的Mr. Darcy)後,成為影集『英國特警隊』(spooks) 的一員。

 

順帶一提,spooks 最後還加入了Richard Amitage, 那位在影集『北與南』中,演出一直被拿來與Colin Firth的Mr. Darcy相提並論的Mr. Thornton. 所以我就把他們連在一起了。對照一下古裝扮相:

 

mi-5 3 men in custome.jpg

 

第三名的Mr. Tilney是六大小說中三位牧師主角之一。(比之舊版,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但與受歡迎第四名,飾演Mr. Knightly的男星一樣,完全是沒有印象的人。

 

原本想,六大小說嘛,應該前六名都是男主角囉。看了列表發現,似乎投票人不但把『理性與感性』裡的Colonel Brandon和Mr. Ferrars當成主角並列,而且還更喜歡Colonel Brandon呢!我個人是比較偏愛這個新版影集裡的Mr. Ferrars (另一位牧師), 但是第三位牧師主角Edmund Bertram就被擠到第七名了。

 

因為看了照片列表,實在不知道投票人是依據書中人物性格來決定他受歡迎與否;還是完全以照片來評斷呀?

 

註:依照名次對應小說

Mr. Darcy - 傲慢與偏見

Captain Wentworth - 勸服

Mr. Tilney - 諾桑覺寺

Mr. Knightly - 艾瑪

Colonel Brandon - 理性與感性

Mr. Ferrars - 理性與感性

Mr. Bertram - 曼斯菲爾莊園

Darcy.jpgWentworth.jpgTilney.jpg Knightly.jpg Brandon.jpg  Ferrars.jpg  Bertram.jpg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諾桑覺寺 Northanger Abbey

 

仍是那句老話,英國人取名字真有種奇特的幽默。Northanger, North / Anger, 北方有怒氣,難道南方有歡愉嗎?大二的英文老師是第一個對我們舉出這個特點的人,他舉了個地名,叫我們回家查字典-還真的很匪夷所思。

  

關於小說,我曾小小發過牢騷。關於影集,我想BBC的考證應該沒有話說。在這部影集裡,我深感興趣也終於了解的事之一,就是在巴斯 (Bath)的生活及泡溫泉的種種:仕女們穿著接近膚色、質地近似睡袍的長袍,頭髮往上盤起,用髮帶束住。而髮帶的綁法讓每個女生都帶著異國風味。因為泉水及胸,人人面前浮個小盤,旁邊還有制服侍者遞送飲料,和日式湯屋當然是完全不同的情調,倒很像西式宴會的餐前酒時間,每個人踏著緩慢的步子繞圈圈,交際應酬-差別只在是不是泡在水裡。

 

 

 

由於要塑造哥德式小說氛圍,做為主要場景的修道院 (Abbey) 也該選擇可觀之處。BBC影集幾個主角的宅第,選景或建築都頗合小說形容。諾桑覺寺的修道院裡有晦暗的房間、陰森的走道、不能去的塔樓或房間,再加以昏暗的燈光設計與拍攝手法,沒有女主角的想像力,觀眾從畫面也能體會到女主角心中那鬼影幢幢的世界。一定像荊原莊(Thornfield)一樣充滿不可告人的秘密。

 

 

 BBC 1986版 諾桑覺寺

選角來說,新版的BBC 奧斯汀系列都還不錯,不像舊版裡的人物,很難讓人和角色的年齡聯想在一起。有點像過去奧黛麗赫本時代的電影男主角,每個看起來,年紀都足可做女主角的爸爸還有餘(實際上好像也真的可以)。1986版的諾桑覺寺,女主角的青春與幻想與小說差不多,男主角(Peter Firth, 也姓Firth, 哈!)相對之下就顯得年紀大了些。飾演女主角的演員似乎只在電視劇出現,沒什麼印象;但男主角初看時就很眼熟,原來除了在不同的電影裡趕場演壞蛋,還是BBC影集《英國特警隊》(SPOOKS) 戲中MI-5的主管。管誰呢?2006電影版的達西先生。

 

↑唉,不許人間見白頭-仔細一看,咦,原來連華髮也沒有。

 

BBC 2007版 諾桑覺寺 

較諸1986年版,2007版諾桑覺寺的男女主角年紀就適切許多,女主角看來嬌小靈動,我更喜歡。可惜這一版只在公視看過,影碟還未在市面上見到,不能買回家複習,難以多方聯想。

 

這部小說在所謂的六大小說中,故事算是較短的,所以我一直有男女主角陷入情網有些速度太快的感覺。女主角凱薩琳或許早有意於男主角,但她的受邀造訪諾桑覺寺,是因男主角勢利的父親以為凱薩琳家富的誤會而起,一心想攀附的關係。男方當時表現不是很有心,甚至可說被動;在她住在諾桑覺寺的期間,又離開家裡到工作的教區去。但是我也可能太以現代規矩來想像過去了,身為沒有遺產權的次子,不孜孜於自己教區的事業,那怎麼可以呢?(2007版的男主角,扮相就比1986版要像個鄉間牧師) 突然覺得速速決定求愛對象及終身伴侶,或許才是政治正確。P&P裡的夏綠蒂,不是一直告訴伊莉莎白,感情婚後再培養就好了啊!

 

20081102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06年電影版傲慢與偏見(P&P)上映時,雖然抱著懷疑,不知道編劇要怎麼在兩小時的短短時間裡,把著名的小說講清楚;也很好奇有號稱經典的BBC 1995版的影集在前,Colin Firth幾乎已成Mr. Darcy典範的壓力下,電影裡的男主角要如何揮灑演技?

 

拿兩個鐘頭來比10小時的影集是太超過了,電影版自有其魅力。當時看完電影的我又一頭栽進P&P裡,在網路上搜尋到Republic of Pemberley 這個網站,有種找到家的感覺(事實上,每個點進網頁留言的人,幾乎都說這句話)。在他們的「新人版」(Newbie Board)上,簡介網站特性與內容,舉了個例子來說明:『在這裡,大家會討論Mr. Darcy的外套: "No, no, the green one!"』 記得我因此向好友提到,為什麼我堅稱進到這個網頁有歸屬感,因為一看這句話就知道出現在哪個版本的哪段情節;而這同時表示 Republic of Pemberley 接受完全胡扯自己所愛的改編版本的熱情,而不是對小說文本敘理分析的學術探討而已,真是太棒了。

 

斷斷續續地讀著西西的我的喬治亞,書中提到十八世紀的環境與家居,生活習慣等,常舉珍奧珍汀、狄更斯、費爾汀等人的小說來映照。有一篇提到當時的家庭用具,說到BBC 1995版的傲慢與偏見影集是 

有板有眼,細節也處理的不錯,例如達西在姑母家住宿,有一場是寫他沐浴,十八世紀當然沒有浴室和浴缸,要洗澡,用的是一個澡盤,比現代的浴缸要高,鋅鐡製造,模樣像搖籃,中間矮,兩端高。

我馬上就有種去信給她的衝動,想說明影集裡,那是在耐德菲大廈,Lizzy去探望姐姐的隔天,不是Darcy姑母家啦。

 

由此想起一些看BBC有關JA小說改編的影集。

all.jpg 

珍.奧斯汀最為人知的六大小說,(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愛瑪、勸服、曼斯菲爾公園、諾桑覺寺)BBC 都曾改編成影集過,還不只一次。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PP)可能因為最為人所知,題材討好,第二次的改編早在1995年,也就是讓Colin Firth等於達西先生的一版;其他的五本小說,或許因為2006年電影版 PP (Kiera Knightly as Elizabeth Bennet) 再度掀起風潮,是這一兩年才陸續改編重拍的。

 

雖然編劇容或不同,切入小說的角度有異,然而BBC的改編影集非常貼近原著;比較讓人(我)詬病的,或許是其中幾部的選角。JA小說中的女主角都是年輕女子,但舊版本影集裡有些演員,套句我妹的話,直讓人想起身讓座。

 

由於過往的觀影範疇大部份都在好萊塢的產品裡打轉,看英國新舊影集時,總是能找到熟悉的身影,從而有「咦,這不就是某某片中的誰誰誰」的發現,這種影集連連看,是身為影迷的小小樂趣。

 

20081102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管理書上或一些訓練課程,常拿兩個例子來說明人的不思改變,或是對環境的變遷毫無所知。前者是一隻腿被鍊在木樁上的小象,剛開始牠會試著掙脫,但是力氣太小,無法撼動木樁,於是牠逐漸習慣在木樁週圍活動,即使等到牠長大成為一頭大象,可能隨便腳一提就可以拔出木樁,但是因為原有的認知,牠還是被圈囿在鐵鍊可及的範圍內。
 
 
另外一個是關於鍋中的青蛙,原先在冷水中時,青蛙頗自得其樂;隨後鍋下爐火漸漸加溫,因為是漸近的方式,水溫增加的同時,青蛙也在適應,於是沒能感覺到鍋水的熱度已經很高了,一旦到了臨界點,青蛙已經半熟,也跳不出這個滾燙的鍋了。
 
 
我是不太管這些故事後的警世喻意,但是對喜歡的類型小說或影集,沉迷其間不可自拔、一點都不想去探究其他的新世界,如吾友說的:對事物固執而有偏見,我是很像那頭小象的;而讓影集裡搬演的,我所謂「人心崩壞」的部份,一再刺激心理與感受,從而對一些血淋淋的畫面不再害怕,我似乎又是那隻青蛙。人一定會被影響──尤其接受的又是這麼單向傳播的媒體,不能互動的情形下,影響不是很可能內化嗎?
 
 
電視上關於辦案的影集,不勝枚舉。不過我列下來的,是自己覺得有一點點類似的片子:
 
結案高手 (The Closer, DVD)
犯罪心理 (Criminal Mind, DVD)
犯罪現場 (CSI:LV, CSI:NY, AXN影集)
尋骨線索 (Bones, DVD)
 
 
以影集特效與化粧是否恐怖而言,『犯罪現場』因為有大量微物跡證要取得、檢驗與分析,這些東西除了現場,便是受害者了,所以解剖台上的場景非常之多;而『尋骨線索』正如其名,是專門以無法辨識的受害者為偵辦重點的故事,如果受害者「所賸無幾」,可以想見在螢幕上不會太好看:腐朽、蟲蟻、塵土……真的考驗觀眾的視神經 (以及其他諸如忍耐的其他神經)。
 
 
然而這些只是辦案/解謎/推理的工具罷了,真正的故事還是在於案情,在於事件:為什麼發生?如何發生?再以邏輯推斷的科學方式、抽絲剝繭地把真相還原。同樣的,『犯罪心理』對付的是連續殺人犯,使用的工具名稱雖是行為側寫,其實更像是犯罪心理學加上歷來案件的歸納分析,因果類推之下,求得一個十分逼近實際的近似值。
 
 
同樣列在表上的『結案高手』只是位居洛杉磯的警局重案組,但是因為主角利用她高超的詢問技巧,每每找到一些兇手話語之間的矛盾,或是刻意隱藏(或是刻意張揚)的話語,從而將犯案的人繩之以法結案。詢問的技巧除了個人使人信服的言談魅力或外觀,不能列入「方法」,而好運與否不在討論之列,賸下的還是利用邏輯與心理。
 


 
也因此,若是故事的偵破過程牽涉太多的運氣、或是犯行原因太過簡略或不合理,甚至整個劇情過於平淡(此處就是不小心吃「重鹹」的部份了),我就會對該故事感到失望;否則,這類的解謎故事會繼續讓人喜歡,忘了原來種種害怕的特效,讓人不知不覺變成小象或青蛙,仍樂此不疲……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是個很怕鬼故事的人。至今對大一迎新活動中,那位披散長髮、穿著慘白長衣,淒風苦雨中,獨自站在野地裡,「服務」我們夜遊活動的學姐感佩不已。對於怪力亂神,除了不語,我傾向於不聽不聞;別人有講的自由,我有走開的權利。
 
 
但是人類本身的殺戮,人心中崩壞的部份,這些另外的一種魔,我的接受度似乎就還好。電影裡不用鬼魂飄出,只要門「奇怪」一聲,無人自開,我就已經沒膽子看下去;吾友曾為文提到過的酒店,一度讓我看到旅館窄仄長廊就心生恐懼。然而某些推理或偵探戲劇的場景裡,看到法醫從病床上某人胸腔中拿出一顆心臟來稱重,卻還看的頗仔細。恐怖一詞,想來指涉的空間蠻大的。
 
 
在著迷於『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書中的描寫時,不可自拔地對FBI的行為科學研究院產生興趣,特別是其中的行為側寫小組。小說一開頭就說小組辦公室一半掩埋在關地可(Quanteco)地下,腦海裡出現X-File裡的穆德探員,有一幕他因無所事事地瞪著桌面文件,筆筒裡散著幾枝已削尖的黃色鉛筆,鏡頭慢慢往上帶,直到天花板 – 刺蝟張刺般地插滿了黃色鉛筆桿。「行為科學研究院裡,不會都是怪人吧?」我心想。
 
 
那時的探索頻道 (Discovery) 搭著順風車,同時播出多集FBI, 連續殺手*行為側寫人員的一些辦案實例;出版社也乘勝追擊,出版了由FBI 人格側寫專家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所寫的的 破案之神。約翰.道格拉斯是 Thomas Harris (『沉默的羔羊』作者)寫書時的訪問對象, 他在前後兩冊的破案之神書中回溯他及探員們追緝兇手,幾近諜對諜的辦案經過。看到探員精準的剖析,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
 
 
最近剛看完的影集『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 就是一個以FBI行為側寫小組至各地辦案為基調的電視劇。除了幾集外,他們對付的都是連續殺人犯,探員們查看犯罪現場,了解被害人的背景,比對案件間犯罪手法的同異,然後對當地警方做出諸如犯人年紀、種族、職業或出沒地等等的描述/剖析。警方據以縮小扳搜尋的範圍,有比較明確的對象或場所,當然破案率也就提高。只是因為著重在心理層面,常常會被認為不夠科學。
 
 
由於剖析必須掌握犯罪心理學,而且必須貼近剖析對象的心理,近乎設身處地去設想他可能的想法與行動,我一直懷疑這種工作如何能保持自我?有些凶手,不論生性殘忍還是精神錯亂,以他的邏輯來思考,感覺上,個人的觀感都快被這畸形的心靈所扭曲了,這種日子過久了,心還會是原來那顆嗎?
 
 
以我而言,由於對於這一類影集的喜愛,看到許多在螢幕搬演的殘暴案件-如果是以實際案件改寫,不免懼於世上真有如此凶殘之人;如果是編劇自己發揮,不免又好奇那編劇是否也受了影響,否則怎能想出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罪行?而觀眾我,有時甚至還覺得有些劇集「不夠精彩」,是不是也是「重鹹」吃多了呢?會不會,我也漸漸的有了criminal mind?
 
 
 
* 因為破案之神及電視電影的引用,對於連續殺手可能的幼年,連我都會背了:1. 尿床 2. 玩火 3. 虐待小動物.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Le Rayon Vert
 
 
或許,這是我學得的第一個法文詞條。雖然不會發音,那些排列的字母就像它的字義,綠光 (The Green Ray) ,常常閃在眼際。初識候麥*、初識巴黎、初識那個夏季若未渡假,簡直是昭告世人自己孤獨的社會。
 
 
接近夏季時,當行人躲在冷氣房中,躲在涼陰的騎樓下,只賸映著日光,亮晃晃的街道;汽車海市蜃樓地漂在熱氣蒸騰的柏油路上;城市像進入午寐時,常會想起那個空盪盪的巴黎,Delphine找不到旅伴,在眾人都出門渡暑的日子裡,惶惶地覺得自己被拋棄。
 
 
而我進入職場,剛過試用期。正值暑日,走上一段反光刺眼的路才能到辦公室。試用雖過,公事上許多事情仍舊不熟悉;人際關係大異於在學校時,對於是不是一條適合的路懷著疑惑,一日終了下班時,仍有少許惴惴不安。
 
 
於是綠光成為一種追求,在某種天候適宜的黃昏,當夕陽落入海天交接那一線時,幸運的人會看見綠光,像是內心無言的企求得到未知主宰的應允。而幸運的人,通常是由心境轉換而來:放棄既定成見,就像Delphine終於決定自己一人出門旅行,放棄對朋友的依賴、放棄一定要有伴才算受歡迎的執念。你會說,女主角在車站遇到正讀著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木匠,後來相約一起到海邊等待落日時看到綠光,真是個太傳統的結局。但我喜歡小故事,愈淡愈有得深思—有些小故事的後勁很強的,這麼多年後都還發酵著;更何況,電影結束前,我也看到綠光。
 

 
* 候麥 Eric Rohmer
 

PS. 影音店裡,有一陣子曾經有候麥,但只有關於四季的片子(因為當年金馬國際影展曾放映);而我想蒐集的「喜劇與諺語」系列,卻從未在市面上見過。網上搜尋時,看過在城中某處有他的片子,但因為隱居在大樓高處,電梯口紊亂混雜,遲遲不敢一探。W聽我說後,自告奮勇要陪我去,然而也過了一段時間了,我都快忘了這件事。卻在一個午後,一個文具櫃前,一冊叫做綠光的小手記,喚醒了那些心愛電影的片段。考慮著,或許應該重讀六個非道德故事
 
20080905

Contes moraux (Six Moral Tales): 六個道德故事系列

Comédies et Proverbes (Comedies and Proverbs): 喜劇與諺語系列

  • 1980 La Femme de l'aviateur (The Aviator's Wife) — "It is impossible to think about nothing."
  • 1982 Le Beau mariage (A Good Marriage) — "Can anyone refrain from building castles in Spain?"
  • 1983 Pauline à la plage (Pauline At The Beach) — "He who talks too much will hurt himself."
  • 1984 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 (Full Moon In Paris) — "He who has two women loses his soul, he who has two houses loses his mind."
  • 1986 Le Rayon vert (The Green Ray/Summer) — "Ah, for the days/that set our hearts ablaze,"
  • 1987 L'Ami de mon amie (My Girlfriend's Boyfriend/Boyfriends And Girlfriends) — "My friends' friends are my friends."

Contes des quatre saisons (Tales of the Four Seasons):  四季系列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 Apr 04 Fri 2008 15:56
  • 旁白


之一


自從看了電影『George of the Jungle』(森林泰山)後,就很喜歡Brendan Fraser.  朋友家的小朋友百看不厭,熟到連笑點還沒出來,幾個小孩就笑的咭哩咕嚕的。其中有個部份我覺得好笑,小朋友們倒還好。那是片子的後半段, 兩個壞蛋抓到那隻照顧George的大猩猩,忘了為了什麼原因,彼此吵起架來;其中一個因為旁白的敘述,甚至與旁白人員吵起架來,真是蠻後設的,我也笑的不得了。


喜歡上這樣冷冷卻超幽默的旁白,大概是受了卡通櫻桃小丸子的影響吧!每次小丸子或是她爺爺做了什麼事,那個旁白就會冷冷的丟出一句貼切到不行,真實,有時有些傷人的話來,比故事本身還好笑。大多數人拿來引用,做成聊天或寫文的心情icon, 諸如飛過的烏鴉、掃過的秋風,以及最出名的額頭三條線,或許是這部卡通裡最讓人耳熟能詳的部份,但若說到讓卡通有畫龍點睛效果的,我個人推舉那位旁白人士。
  

細想後,發現原來我很喜歡電影介紹的旁白,那些男聲 (真的,男「聲」居多) 可以讓電影生動起來,故事變得很吸引人,激起觀影者迫不及待等上映的心情。我絕對承認那不只是旁白聲音的魅力,trailer 的剪輯,旁白的內容,在在是打動人心的因素。但是如果想像一個別的聲音套上那個畫面,說真的,效果是會打折扣的。
  
  
我很喜歡『戀愛沒有假期』(Holiday)這部小品電影,特別是Kate Winslate在加州的那一段。但是Cameron Diaz 在電影後段,有幾幕是她擔心的事都透過類以trailer旁白的方式被敘述出來,那真是讓人笑不可抑;尤其劇中她的身份就是電影預告片的編輯,嘲諷的恰到好處,實在有趣極了。
 
 
那個感覺很像許多電影裡都有的,劇中人物在運動時,假想運動頻道播報員的聲音語氣,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播報出來的橋段。顯然即使我們沒有說出口,在腦海裡,似乎也有個旁白在一一指述著我們的行為或動作。



之二




如果這個指述我們動作的聲音,先於我們的行為,甚至說出我們心裡的感覺,那大概就不好笑了。電影『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 裡的 Will Ferrell 就讓我甚為同情*。世上過著刻板生活的人不只他一個,芸芸眾生,誰能每天都有新鮮創意?一成不變的生活到了小說家筆下,變成固定時點就寢或起床,刷牙計次,搭固定班次的公車,當一連串的數字不再只是例行公事,卻在耳朵旁以確切的數字被說出來,任誰都會懷疑自己的生活太過機械化吧?
  

 

這部片子的旁白不是男聲,而是劇中一位著名的女小說家(Emma Thompson飾);旁白的內容不是故事橋接的介紹,也不是製造效(笑)果的短短箴言雋語,而是小說家在她前一部小說出版的十年後,所寫的小說內容。於是以為過著自己生活的主角,弔詭地成為別人書中的角色。主客的位置互換,較諸一般電影中的電影,或故事中的故事,大不相同。旁白似乎變成有聲書的朗讀者,而 Will Ferrell 扮演著書中角色;然而 Will Ferrell 所飾演的角色是個有自覺的人物,起先並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在別人的打字機上,那種詭異,有點像『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裡的 Jim Carey.  說倒底,誰能確定你是過著自己的人生,還是別人的設定?

  
不過『楚門的世界』是以「實境節目」為基礎,但『口白人生』裡的主角,過的卻是小說家正在進行、還未付梓的小說。生命將何所之,在小說家的故事推衍舖陳時才漸漸顯露;他或許對生活平淡沒什麼意見,對不受調查對象歡迎 (主角的職業是美國國稅局調查員) 不以為意,(當然啦,在故事裡愛上某個調查對象不在此限);然而寫著故事的小說家是個有棄世心態的人,過去的作品都以主角死亡作結,這個故事裡也不例外。就在一個平常的上班早晨,旁白說出「他不知道他的生命就要結束」的話來,驚醒了主角。


在沒有旁白的時候,劇中的主角似乎與小說分離。他為了這個一直聽到,影響他生活的旁白找了許多方法想要嚐試解決,人物在此突然有了自決性;然而等到小說家構思好情節應該如何推展,他又回到小說裡。由於旁白準確無誤的說出他的所思所為,一旦那個聲音說出他的生命就要結束,主角因而回復主動。他要奪回自己生活的自主權,打電話給小說家,希望她能改變故事走向;當電話鈴響時,小說家正在打字機上敲進「電話響了」的句子,虛實的人生在此處有了交集。

  
一部小說要被稱上好作品,甚至流傳百世,固然因素很多;但顯然電影裡的小說家把故事安排的迭宕起伏,以致於連主角在看過小說初稿後,也認為以他的死亡做為故事終結,會是本很好的書,甚至開始安排後事。但是小說家在知道自己的文字左右一個人的生命時,卻放棄成就一部偉大的小說,讓原本結尾的高潮,變成一般的happy ending.

  
除了人物角色刻意以 Tax and Death 相關聯外,我總是想,難道悲劇或死亡才能造就偉大嗎? 嘎然而止就一定餘韻無窮嗎? 我一向喜歡JA甚過Dickens, 從不覺得一定要關心社會國家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我想如果我有那個筆力,大概也會在溫情平和裡打轉。





* 我實在不喜歡這個演員,個人認為電影版神仙家庭(bewitched)簡真是場災難。不過在看『小太陽的願望』(Little Miss Sunshine) 時看到口白人生的劇照,我就為了電影內容 (當然還有卡司)熱切等待上映,甚至不管是否喜歡主角,很「不計前嫌」地期待ing. (但 Will Ferrell 的詮釋蠻好的.)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