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抵香港機場,買含機場快線的八達通卡,包含機場快線來回、連續三天MTR不限次數;
搭機場快線至香港站,換乘繞行各飯店之免費shuttle bus
至旅館,登記住宿;
文輝墨魚丸大王;
友利芝士腿治(就是cheeze火腿三明治啦!);
逛UNIQLO,Rabeanco銅鑼灣店,ZARA時代廣場店;
新記車仔麵;
翠苑甜品;
么鳳蜜餞,試吃陳皮;
外帶人和荳品廠魚片豆腐;
Day 1
抵香港機場,買含機場快線的八達通卡,包含機場快線來回、連續三天MTR不限次數;
搭機場快線至香港站,換乘繞行各飯店之免費shuttle bus
至旅館,登記住宿;
文輝墨魚丸大王;
友利芝士腿治(就是cheeze火腿三明治啦!);
逛UNIQLO,Rabeanco銅鑼灣店,ZARA時代廣場店;
新記車仔麵;
翠苑甜品;
么鳳蜜餞,試吃陳皮;
外帶人和荳品廠魚片豆腐;
和W 一起逛位於九龍尖沙咀的半島酒店,已經是十年多前的事了。過去,我們的旅行經驗還不多,參加公司的港澳旅遊,住九龍酒店小小的房間。窗外正對著半島酒店深灰色多窗的外牆,我們想像自己到了紐約。兩個當時還做著白日夢的人,一邊聊著張愛玲,一邊決定到半島瞧瞧。
在香港遊逛期間,兩位遊伴提到她們上次來港的飲茶經驗。餐廳是在一個部落格裡讀到的,隱身在某個購物商場中。門面一貫地雕龍畫鳳,紅通通;點心十分美味好吃,但就是服務人員一付晚娘面孔,價格也嫌高貴。其實這不是我們捨棄這家茶樓的原因,W說它太精緻了,在我們想像的飲茶文化裡,應該是蹓鳥、打麻將皆有之,談天么喝的聲音此起彼落才是。
在中環吃的「蓮香樓」,就有這種意趣。
過午一段時間了,茶樓還有將近八成的食客。我們三人坐下點了茶後,開始東張西望,不知道點心怎麼點?明明就看到有阿嫂推著點心車,可是送茶來的先生又一直要我們去某處點菜。搞了半天,原來可以到廚房門口直接攔截。哈!
蓮香樓的蒜味排骨鮮嫩好吃、鳳爪滋味和我習知的不太一樣,顏色比較趨於原來雞腳的顏色,其他點心也都好吃。推點心車的阿嫂走來第一次,推銷和鴨相關的點心,我們沒人敢吃鴨,阿嫂對這個理由十分不解,在旁喃喃自語,很不能接受的樣子;第二圈又過來,忘了推荐什麼了,其實也是我們不吃的東西,怕她又要說上一節,趕緊以已吃飽回答。
第一輪吃過,饞蟲稍止,開始左顧右盼研究起其他客人來了。有幾個大桌,熱開水直接放在桌旁的爐上燒,兌茶水不假他人之手;隔壁桌則坐了四位老先生,看報喝茶閒瞌牙,有一人真的穿著棉襖,而且他的茶杯也特別,並不是茶樓一般的茶杯,而是蓋碗茶;四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話,有時好像各自尋思,有時又像討論報紙上的時事。W 一直說,這才是她想看的茶樓景像,可惜沒人手提鳥籠晃進來,也沒此起彼落的搓麻將聲。不過,蓮香樓看起來是很庶民的,有種親切。有人或許真把它當家裡了,袋中拿出寶特瓶,將壺中茶水都倒完才結帳。
離港當天,學當地人喝早茶。因為行李還寄放在旅館裡,就近找在銅鑼灣的「鳳城酒家」。
十點多了,吃早茶的人潮稍稍散去,但仍看到許多桌的客人點心吃完也未離去,看報看雜誌,和旁人聊天。這幾日因為太晚吃晚飯,想點個芥藍菜,人家都賣完了,難得當天時間還早,特地點了一大盤來大快朵頤。芥藍正合時令,好吃的不得了。鳳城的鳳爪就和我以往吃的一樣,顏色偏紅,也是很美味。
隔壁桌有一對母女模樣的客人,兩人點了炒飯及某種鬆糕,就著一壺茶,坐了許久。我原想點這麼少哪夠?後來想想,這是人家的日常早餐,不是我們偶一為之的五臟廟祭典啊!
接近中午時,又一批吃中飯的客人漸漸擁入。大概是因為週六吧,看起來都是訂大桌,家族聚餐的樣子。港人點的點心,和我們吃的都不太一樣,年輕人還都喝可樂、蘇打等飲料,因為餐廳場地也辦酒席,這家茶樓,就比較沒有蓮香樓那種庶民氣氛。
中式餐廳吃大菜,似乎總是圍桌而吃,吃完人散,要聊天則另外喝茶喝酒,另搭茶食或下酒菜,像這樣吃餐時就飲茶,一路喝到茶味全無,讀完幾份報紙,甚至打了個盹,大概是茶樓僅有吧?
坐在挨挨蹭蹭的小店,啜著香稠的果漿,咬破珠粒般柚肉,聞著瓜果的鮮腥,看著對街的貓瞇眼打盹,胃納與心神均霑甘露,怡矌舒爽,一方淨土,於焉從碗底浮現。
選自蔡珠兒 紅燜廚娘
我不嗜甜,加上有許多食物不吃,說到香港的各色甜品,到港多次也沒真正想去領略一番。然而我知道此地有物名楊枝甘露,從蔡珠兒的書裡讀來的。蔡珠兒的文字,每每讓那些原本我毫無興趣的吃食,變的有畫面,有故事,變得美味。
抵港第一天晚上,朋友就迫不及待地進去經過的「翠苑甜品」,點了飯後點心。當天香港氣溫下降,入夜後的風頗涼,W 和我都不敢點冰品,於是分別試了合桃燉奶及黑芝麻燉奶;幸好大膽思念楊枝甘露許久,決定不管天氣,還是喝冰的。我小飲一兩口,果然好喝。
離港當天在IFC, 才一上樓就看到「西貢滿記甜品」(Honeymoon Dessert)的招牌,放在展示窗裡的楊枝甘露看來尤其誘人。我沒有其他店家的甜品可比較,只覺得這形色黃豔的飲品雖稱甜點,然而滋味是如蔡珠兒形容的甜酸相間,覺得好吃又具風味。想來這是夏季點心,若是夏日裡來上一碗,相信也會看到一方淨土於碗底浮現。
同時點的「芒果班戟」 (pan cake, hahaha) 和「糖不甩」,甜度剛好,滋味美妙。滿記如此知名受推介,不是沒道理的。
三個嘴饞人像過去在巴黎一樣,看到冰淇淋就想試。明明號稱是義大利冰淇淋,卻有話梅口味,我好奇先嚐,滋味嘛,很話梅-這不算廢話,因為這家的蘭姆葡萄,蘭姆酒味很重的,一點都不像我習知的蘭姆葡萄口味呀。
店名叫「I Scream」, 諧音的好,應該很好吃吧?
在逛街中途,分別試了兩三家餅店。銅鑼灣Sogo地下室,有知名的元朗「恆香」餅店,杏仁餅乾、烏節糖、牛軋糖都好吃;不過因為天天經過的渣甸街上就有一家泰昌餅家,杏仁餅乾也好吃,三個懶人於是只在泰昌買手信了。
從擺花街斜坡的傳統市場巷弄中穿出,抬頭一看,街對面是「英記茶莊」的招牌。這家茶莊創立於1881年(清光緒八年),這裡是眾多分店之一。因為看到許多普洱茶磚,店又較古意,原本還只在外張望。W 則記得有部落客寫過,此店看來裝潢或許古樸專業,但其實有些茶價格親民,我們決定進店瞧瞧。
沒想到伙計(這是服務我們的那位先生自稱)親切熱心,我們雖亂問(因為都不懂茶),他卻是有問必答;荔枝紅名稱可愛、價格又低,點名泡來試喝;味道甘美,有荔枝香氣,而且小包裝的鐵罐十分美麗,三個喝了人家茶的外貌協會會員,因而在香港買了茶葉。回家後被我妹嘲笑:台灣茶那麼有名,妳們竟然在香港買茶葉?
哎,不同風味啊,不了解也無法多說。我另買了一小包龍井,沒辦法,蔡珠兒說龍井蝦仁這道菜時寫道:蝦仁向龍井借來意境。我想,我喝喝龍井,也許寫文說話,也可以借來一點意境?
事情是這樣的:去香港之前,我不知道什麼是茶餐廳。一度我以為是像台北港式飲茶的地方,可是不然,香港賣點心飲茶的都稱什麼樓、什麼酒家的;去到名稱上有茶餐廳的,卻是賣早點、賣煲仔飯、賣餐的,實在弄不清。後來才知道,飲茶的是茶樓、酒樓;賣飯麵的是茶餐廳。
好吧,這樣就可以來講講茶餐廳了。
在渣甸街上,總會經一家早餐店,賣豆漿及飯糰等。做飯糰的人幾乎手不停地在包飯糰,想來客人也是沒停過。決定試它一試。又是個只剩門口一桌的位子,還得挪動桌椅才能坐下。當天原來要去一嚐「澳門茶餐廳」,於是只敢點一個飯糰、一杯豆漿;看大家桌上都有餅,又點了一份。老闆不但沒給三人共一份飯糰的人白眼,甚至在送飯糰上來時,自動拿剪刀將它剪成三份,真是好貼心哪!
飯糰一如香港的其他飯食,是泰國米捏的。我很不愛泰國米,沒想到捏出來的飯糰完全不會如泰國米飯那樣鬆鬆的,內容物和在台灣吃差不多,但是很好吃;豆漿很真材實料,杯底還有些豆渣呢!最美味的是那個既像蔥油餅又厚些的大餅,完全不油,美味到忍不住想再點一份。所以如果到香港還想一試北方早點的人,可以試試渣甸街上這家「一品香」。
朝本日第二頓(原來的目的地)早餐前進。這家「澳門茶餐廳」以他的豬扒包聞名,但即使已吃了點東西,我還是沒辦法早上吃豬扒(排),於是只點了豬仔包。豬仔包的圓麵包比一般漢堡麵包小些,上有花生醬,烤的酥酥的,還淋了些煉乳。覺得十分十分美味。我點了每天不可少的咖啡,入口滑順,十分好喝,(事實上,是在香港五天內,喝到最好的咖啡)和大膽研究結果,加在咖啡中的應該是煉乳。
在其後的早餐和亂逛後發現,香港果然四處看得到賣煉乳的地方,早餐店點的咖啡不另說明的話,煉乳都已加在裡頭,習慣喝黑咖啡的人可能會傻眼。W 則每次都點鴛鴦,這裡的茶都無澀味,檸檬茶、奶茶、鴛鴦,都不會有澀味苦味,讓我們好奇又羨慕。
我們的美食探險,原來W早已準備周全,有一部份來源是參考葉怡蘭的Yilan香港美食地圖,「蘭芳園」就是其中之一。這家早餐店也賣豬扒包,但更出名的是他的絲襪奶茶-將煮沸之後的錫蘭紅茶以尼龍編織的濾網反覆過篩,直到茶渣濾淨,茶色變淡。奶茶沒有澀味不用多說,滋味也是順口好喝。已經是五十多年的老字號的這家店,因為蔡瀾推薦,又有名人來吃,雖然側身在小小街道邊,客人卻是很多,甚至還有西方人來嚐鮮*。
順帶一提,蘭芳園斜對面有家「龍記飯店」,看到『波登不設防』的波登去吃過烤乳豬的報導貼在門面呢。
「檀島咖啡餅店」門面已經比別的店要大些,沒想到店裡佔地更深更大。門口有個櫥窗,滿滿放著此店知名的波蘿包和蛋撻。W點了眾人推薦的波蘿牛油包,酥酥暖熱的波蘿包,夾著冰的涼涼的牛油,還真是不錯的滋味。由於他們的蛋撻也知名,我們刻意點了一個分享。我個人大概口味特別,覺得並不是很好吃,倒是炒蛋火腿三明治很合我意。香港不管夾吐司或麵包的炒蛋,都不會太油,蛋本身軟嫩,不會過乾,真是好吃極了。
再回到每天出入的渣甸街上。這條街上的「金藍湖茶餐廳」,天天經過都看到它門前大排長龍。門口排了兩列,大概十多個小砂鍋,掌櫥的那位依據點的東西,一一放入配料。掀鍋蓋鍋,手忙個不停,看起來超像「打擊魔鬼」。各鍋還沒好的時候,還得先預行準備:舀起一杓米放入小砂鍋,倒入滾燙開水先預煮。砂鍋又熱,我想他的手大概已經煮到不知燙了。
在香港最後一晚,需要早點回旅館整理行李,於是在這裡買了外帶。我們點了北菰滑雞煲仔飯、鹹魚雞粒炒飯和蠔油芥藍,到「人和荳品廠」買了魚肉煎豆腐,還趁飯未煲好前,三人到「麥奀雲吞麵世家」共享了一碗十分味美的鮮蝦雲吞麵。煲仔飯和炒飯沒因為帶回旅館而變得不好,也不會油膩膩讓人吃到怕,真真大滿足。
ps. 由於都沒有拍照,只好放些找到的連結來代替。
最近回想去香港的幾日吃食,覺得我們實在是澳客。東西點少少,甚至還曾三人分吃一碗麵,但是都讓老闆多準備碗筷,實在很過意不去。但是各位老闆啊,我們是有苦衷的,想要吃要試的東西那麼多,我們又不是大胃王,只好每家店都吃一點,這樣才能吃很多攤啊!
先來說說小吃。
才在旅館把行李放下,我們就先朝W朝思暮想的公仔麵店而去。沒想到住處離渣甸街那麼近,許多台灣部落客推薦的店,都在這條街上,真是太方便了。剛轉進街道,看到一個很大的招牌:文輝墨魚丸大王,W 及大膽異口同聲念出名字,然後說,這家要先吃。
探頭一看,店內擁擠不堪,桌子並排到連走道都不見了,店外還有排隊的人。以我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的個性,以往這類這麼擠的店家,我大概不會進去。但我們運氣很好,竟然剛好在門口有三個位子(全部都要併桌,而且人多的地方不去的話,那就不用吃了。)三人只點了兩份墨魚丸麵,一份青菜,一份沙嗲墨魚頭。當時我心想,這小氣鬼大膽,店家好不容易有位子,外頭一堆人排隊還不來,竟然只點這麼少!而且時已過午,我好餓,大膽點完後才說,要吃的東西太多,每個人的胃都點留點空間。哦,原來如此。
繼續朝公仔麵店邁進,找到時,門口還排很長的人龍。因為已經吃了文輝,多少點了點饑,我們決定錯開當地人用餐的時間,以免和人家擠;接下來的四天多的飲食,全都維持這個原則。從時代廣場再晃回這家小店,終於只剩少少幾人。我也才看清楚店名:新記車仔麵。(後來才知道,W 是按格友Minami的推薦而來吃的)。
這家小店的點餐方式很有趣,菜單分成四大類,可以針對麵、丸子、肉及青菜自由搭配,兩位朋友都試了新的組合,但我想,既然有人對公仔麵念念不忘,那當然先試這個囉。於是點「公仔麵+蘿蔔+牛肚+大陸妹」一碗,這樣的隨意組合實在太合我味口了。牛肚等配菜都好吃的很,但我一直覺得湯頭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好友說,那是用蝦頭一起熬煮的味道。我不是很喜歡,但相信喜愛海鮮的人會覺得美味極了。W另點了杯冰凍檸茶,還說,吃喝完了後喝上一大口凍檸茶,很甘順,超好喝。一試果然,難怪各桌客人幾乎每人一杯。
吃池記那天也是運氣剛好地碰上只剩三人的位子,同桌的是一位上海來香港出差的小姐,聊起來,她也到過台灣呢!記得清楚是因為,她把池記當日最後一碗蟹粥給點走了。我們只好點了平常的瘦肉粥,再加上該店馳名的牛坑腩麵。台灣的牛肉麵遠近知名,不過池記的牛坑腩麵真的十分好吃。十點多了,店裡還滿滿的客人,喝了熱湯後,人整個暖了起來。
決定到惠康超市買零食。大膽在網路上讀到,惠康有種cream soda (忌廉soda,哈哈哈)滋味特別,冰過後很好喝。我們當真買到,冰過一晚,隔早享用,當真好喝。反正旅行嘛,什麼東西都可以一試。
在何洪記點了不同的兩樣粥,我愛香港的粥,當晚實在饞到不行,所以雖然牆上有蔡瀾推介的文字,也沒細讀,人家明明就說該點乾炒牛河,我們竟然沒點。(還是說,潛意識裡預留下次再來的機會?)粥真是美味極了。大膽和W 還記得上次來這家餐廳,服務他們的阿嫂。上回她們來時,已經很晚了,客人不多,阿嫂還和她們聊天聊了好一陣子(國語說的之好的);我也參加的這回,一樣很晚的時間,客人卻還很多。坐我旁邊稍後方有位操京腔的小姐,對服務人員說話點菜都很不禮貌,我們吃完後一點也不想逗留,於是早早買單走人。
後記:我本來就是個不太會照吃食相片的人,好吃的也會被照得不上相。不過,沒圖沒真相,寫完之後才覺得通篇乾巴巴.....
雖說我不知道這次的香江行程確實會玩哪些地方,但在行前就知道以吃和逛為主;ZARA及H&M一定會逛,因為去到有這兩家店的地方,我們都會進去繞繞的(倒不是因為台灣女生至港必血拚這兩地的關係);但是W 讀了某部落格後,看到人家買的包,就決定一定要去此店看看。我後來才知道這也是台灣女生特愛的包,今年雖然引進台灣(台北Sogo、高雄漢神,但不太確定),但價格與香港差異甚大。人既然到了香港,當然也要去現場「觀摩」一下。
它就是許多人去港必敗的包 Rabeanco.
走在街上,特別是國外的街上,我是個東張西望的人-雖然常因太目不暇給,有些東西還漏看了。
中環,大樓林立,國際公司、名品商場和潮店集中的地方,隔不遠處,卻看到一些舊式像台灣過去「柑仔店」的小店;玻璃帷幕的大樓後,卻有一些刻意保存的舊建築,有些經過維護,看起來不是十分古意,但是夾在水泥森林中,也是很難得的了。
這是「藝穗會」,位在雪廠街上,原先是一幢製冰的工廠,現在則是藝文展覽的空間;香港外國記者協會就在附近:
和朋友自助旅行以來,我就是一個非常清心的「他助」自助者。這次依然如故,除了刷卡單總得自己簽之外,行前我一概不知道旅行內容為何。在香港,可以想見應該會吃吃逛逛,我只想有個假期,而且一早就將自己的胃口-特別是心態-調到什麼都要試一試模式,可以說,一點細節都沒問。
大膽和W去年去曼谷,體驗了boutique hotel的美妙後,這次就把在港的住宿放在這個目標上。標的希望在銅鑼灣,最好是離地鐵近的地區;最後選了Lanson Place Hotel。旅行社說,雙人房房間很小,加床會很不方便,他們可以要求要兩房相通的房間;大膽回說:絕對不行,一年的垃圾在這五天要倒盡,三個人躺在床上都還要講話,一定得加床。
最後旅行社還是沒訂到房間,這次住宿是大膽在網上直接訂的。行前我收到她寄來的文章, 我們在港四夜的房間,樓高和房間配置,幾乎和她的一樣。
飯店櫃台在二樓,concierge旁邊的桌椅在我們到時都被收起,因為地方租給某個牛仔褲品牌推廣的雞尾酒會,直到第二天才看到它的真面目。
Check-in櫃台邊,是飯店吃早餐的所在;但平時就像個起居間,燈光、桌椅及擺飾,都舒服的讓人不想站起來。我在鋼琴邊發現一個很適合讀小說的所在,它有紫色絨面有靠背的座椅,光線柔和適當的立燈。但我是來玩的,只能在朋友check-in時坐著想像-事實上,後來幾天,我們就沒再來過了。
房間著實小了點,旅館沒收到加床的郵件,在我們進房後才搬床過來,加上我們的行李,真的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不過,床放的剛剛好,坐在沙發上的三人,可以直接把腳放在床上,對每天都走上許多路的人來說,真是太好了。
我其實沒仔細讀行前大膽寄來的部落格文章,完全沒注意到它裡頭說,這房間適合情侶或夫妻的文字。加床準備好後,我才發現那浴室真是如文章版主所言:「穿透性」好高啊!當晚大家要洗澡前,大膽只好為它披上浴袍。沒辦法,三人再相熟,還是無法「坦誠相見」。
隔日因為買了許多東西,中午時分先帶回旅館,正好遇見房間整理。幫我們加床的服務人員笑說,浴室太透明了齁?我加上布簾好嗎?原來有我們同樣困擾的旅客還是很多呀!
雖然變的很醜,不過總比披著浴袍好些:
因為房間小,浴室只有淋浴間,其他配備則如一般旅館,而且備品齊全。
房內有個小小爐台,碗筷杯碟具全,菜刀、果皮刀都有,爐下有個小小冰箱。於是我們可以煮開水,削水果;最後一晚外帶食物回旅館也很方便。
房內附有DVD 放映機,在櫃台可以免費借到碟片。忙著玩的人或許不需要,對某些常住的商務客,這真是很貼心的服務。
說到商務客,位於二樓有個很迷你的商務中心,配有兩台可上網的電腦、傳真機、影印掃瞄等多功能事務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只是看在我和大膽眼裡,網路的安全控管實在不佳。(我們倆實在有職業病!)在查資料時,我順便發了噗,目的已達,網路安全與否,誰理它呢!
說到香港的新舊交融,這或許也是個例子。在Theater Street上,正好位於地鐵荃灣線尖沙嘴站的D2出口,看到三個擦皮鞋的小攤。這副景象我除了幼時,不知有幾百年沒見過了:
然而順路走出這條街,轉個彎,卻又有前水警總部在廣東道擬古宜今的門面,廣東道另一邊是建築新穎的海港城,面街一整排名品超大看板。街邊人行道上許多逛街的人群,如我們,而街上有拉著手拉車的小販。對港人或觀光客,好像一切都很自然,完全不衝突。
夜晚的香港前水警總部 (1881 Heritage)是法定古蹟,夜晚時充滿了遊客、拍夜景的專業人士,以及拍婚紗的新人。我的傻瓜相機加上我這個技術欠佳的人,實在無法呈現它帶有歷史感的美麗。(這位朋友拍有許多白天的照片,請參考)
一如其他地方,這個廣場一樓仍是名品店,燈影綽綽,伴著相機的鎂光燈,燈塔與船桅等代表水警意象的建築或構造,古意與精品衝突,船艦與宿舍樓房矛盾...... 遊人都來了。
來到此地,為的是看對岸香港島的著名夜景。我和W不免又想起看到一輪滿月的那次旅行,天候不佳,港邊風很冷,今夜無月。但是對面大樓的燈光依舊閃亮。我們認著高樓頂端的公司名稱,細數全球金融危機,有哪些消長。日系公司簡直無所不在,韓國公司有後來居上之勢;大膽的公司依舊燈光明亮,我們三人還同在一家公司時的關係企業,也還見到燈影,多了些太中式的招牌燈光,是我們都覺得變得不佳的部份。
起風了,該搭渡輪回家了。
我對半山電梯的感覺,有點像想到大峽谷的空中走廊:一個在住家邊,一個在大自然裡,然而都築了現代且和旁邊格格不入的東西。不過對上山的人而言,真是方便。W說她在這裡懷想電影『重慶森林』裡,「偉仔」的身影;我看過這部戲,卻怎麼都想不起來有這一幕。
上行還未到一半路程,W就建議我們點到為止,因為她上次來搭半山電梯搭的太高,下山得自己走下來,很是辛苦。於是我們從旁邊的階梯而下,彎進「荷里活道」。這條街上有許多個性或藝品商店,比如正對階梯的皮件店,為了營造復古的感覺,皮件都背在複製的兵馬俑肩上,新球鞋也故意弄得像穿過幾年似的:
另一家G.O.D (Goods of Disire), 則是充滿中國式衣物與飾品-但是是二三十年前的風格。它的旁邊,是一家正在關店清倉拍賣的家飾店。我對這種店本來就沒什麼抵抗能力,店中有一盞類雪花球造型,但立地約五六十公分高的燈,玻璃裡的聖誕老人站在樹前,雪花一直飄著,樹旁一桿煤氣燈;打開電源後,聖誕樹上的小燈泡還會閃爍,聖誕歌曲隱約可聞......我這個旅行連手信都極懶得帶的人,站在燈前慎重考慮要搬它回家。可是這燈不小,而我們還有許多地方要去,可怎麼帶呢?躊躇許久忍痛放棄,但直到現在還念念不忘。
煤氣燈,我們一路走來就是要去看煤氣燈路,但在路上或多或少都看到有些類煤氣燈的裝飾,想不到一家小店的擺飾品中也有。
經過「雪廠街」的路牌時,我有種夏日在南加州的錯覺,因為路標後淡黃的牆上,有好不容易出現的陽光,葉間有花,樹影斑駁。
終於來到「都嗲利街」(Duddell Street),短短的路上,一旁是列為古蹟的階梯與煤氣燈。可惜運氣不好,煤氣燈整修中,不會亮。階梯下,有對新人正拍著結婚照,燈不亮,他們可能比我還遺憾。
在階梯一半處,是一家知名的Starbucks, 內部裝潢十分有趣,走 retro 風,四邊牆上的舊式海報或物品,都來自前面講的那家G.O.D。地面是古早人家裡浴室會用的細磁磚,故意留些斑駁不齊的水泥地;牆上有張海報邊,標著四個字:請亂拍照。只見許多人拿著他們的單眼相機在室內四處取景,我的傻瓜相機不免臉紅扭捏。
(↑ 注意喲! 違者可是會被遊街示眾的)
但是這家星巴克的焦糖瑪其朵實在甜到不行啊!
室內點餐櫃台早已是聖誕的節日裝飾,從戶外看來也很有冬日氣氛:
這家Starbuck門口的煤氣燈(其實是電燈啦!),實在讓人喜歡。
我喜歡四角或六角燈街燈,當然也想一識煤氣燈。雖然號稱煤氣燈路的街燈有限,但仍有意趣。可惜四週畢竟還是有不能免的大廈,破壞了那一點點的懷舊氣氛。
十一月中到香港的旅行,因為有五天,一直被家人和朋友嘲笑:香港彈丸之地,需要花到那麼多天嗎?事實證明,五天其實不夠,我們還是為再次去玩留了機會。
距離一起去美國參加好友婚禮也已經兩年多了。上次去美,時間有限,匆匆四天就回來;今年大膽生日時,便要W和我預留時間,三人可以再一起旅行,短程就好。去年大膽出差香港,W曾藉此之便,買了機票一起到香港分享她的旅館房間。回來後兩人念念不忘當地美食,於是我們決定這個短程地點就選香港吧-兩個嘴饞的人要複習美食,而我這個曾因出差到香港多次,卻一次也沒吃到小吃的人,正好可以嚐新,三人未來聚會擺龍門陣,回憶旅途種種,才會更有趣。
我一直很喜歡香港新機場、機場快線,以及市內預辦登機,這是對旅人十分體貼的公共建設與服務。香港機場挑高明亮,我很喜歡這架古董飛機。
新的世界一直迎面而來,距我六年前到香港,此地已經改變很多。W說她最喜歡香港的新舊與古今並陳,融合或對立,也讓人懷舊,也趣味橫生。於是我們去拜訪「擺花街」和「結志街」間等街巷,坡度起伏,每條街都做著不同的生意:有一條如傳統市場賣新鮮蔬果、另一條是南北雜貨;有一條賣小玩意,巷口的攤子上掛滿聖誕節的裝飾品。在一個蔬果攤前駐足許久,羨慕港人可以有這麼多的生菜選擇,而且幾乎唾手可得。攤上蔬果種類繁多,顏色瑰麗而豐富,有種富饒的感覺;各項物品因為插著標價牌,又是西式菜場的fu.
附近的「砵典乍街」 (Pottinger Street) 是很出名的一條石板階梯的街道,在1920年是這個樣子:
現在則大致是這樣:
轉進「雲咸街」,同一條街道上,有門面我很喜歡的餐廳,
有正要過週年紀念的餐廳,(主題是『北非諜影』,讓人十分好奇)
店家新潮有趣,建築工事的篷架卻都用的是竹竿;裝潢極簡賣大陸新畫家的畫廊附近,街角卻遇見看來頗有古意的郵局,
香港真是新舊紛陳。
如果你夠幸運 在年輕時待過巴黎
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 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海明威的巴黎回憶錄流動的饗宴,中文版已經絕版很久,我還曾為沒有買到而扼腕不已。上週經過書局,赫然發現放在新書架上,疊成一小落的書,一時還以為是錯讀(雷驤另有一本圖文並茂的流動的盛宴),反覆翻看,原來是時報取得版權重新出版。我其實對這種不照一般書籍大小開本的書都敬而遠之,但是想到之前耿耿於沒有買到書的心情,不規則的開本算什麼呢?馬上就下手捕了回來。
九月了,金風起兮。四年前的今天早晨,剛從巴黎回台,行囊滿滿,心情也是滿滿,但心身魂魄似乎沒跟著這個人形回來。當天回到家就馬上又出門赴朋友的生日聚會,有點恍惚地跟著大家談笑,心裡還在想著下機前,機上旅客都在討論的達文西密碼旅遊團。
看了電影版Mama Mia, 親愛的達西先生在片中唱了這首Our Last Summer, 一時間過往的記憶湧現。雖然片子裡這個部份,看到三個大男人在照片裡的 flower-power 裝扮,在戲院笑到掉淚;然而電影看完,怎麼樣都忘不了達西先生的歌聲,不知不覺中就會哼出來。想起有人形容愛情:「如果你曾經過,我不必多說;如果你從未經過,我無法用禿筆描述。」same here, 這種想念,實在是無法以禿筆描述……
Title: Our Last Summer
Album: Mama Mia Movie OST
(The summer air was soft and warm
The feeling right, the paris night
Did its best to please us
And strolling down the elyse
We had a drink in each cafe
And you
You talked of politics, philosophy and i
Smiled like mona lisa
We had our chance
It was a fine and true romance)
I can still recall our last summer
I still see it all
Walks along the seine, laughing in the rain
Our last summer
Memories that remain
We made our way along the river
And we sat down in the grass
By the eiffel tower
I was so happy we had met
It was the age of no regret
Oh yes
Those crazy years, that was the time
Of the flower-power
But underneath we had a fear of flying
Of getting old, a fear of slowly dying
We took the chance
Like we were dancing our last dance
I can still recall our last summer
I still see it all
In the tourist jam, round the notre dame
Our last summer
Walking hand in hand
Paris restaurants
Our last summer
Morning croissants
Living for the day, worries far away
Our last summer
We could laugh and play
And now youre working in a bank
The family man, the football fan
And your name is harry
How dull it seems
Yet youre the hero of my dreams
I can still recall our last summer
I still see it all
In the tourist jam, round the notre dame
Our last summer
Walking hand in hand
I can still recall our last summer
I still see it all
Walks along the seine, laughing in the rain
Our last summer
Memories that remain
已經是九月了,今年大概沒有機會出國旅行。在某個部落客處看到這個旅人的 IQ 測試,興起玩了一下。
成績似乎不錯,聊慰無法出國的心思。
中秋正逢辛樂克來襲,上網神遊一番也不錯。大家仲秋團圓,佳節愉快。
ps. 因為是英文網頁,否則或許會被人拿去考學生地理?
某次閒聊時,April提及一個她常去逛的部落格,版主是香港人,非常喜愛到台灣自助旅行 。許多香港當地人常點他的blog,詢問一些到台灣玩的事,儼然是台灣通了。April 說最讓她覺得好玩的是,那位版主在文章裡寫到:各位到台灣玩的朋友,即使知道地方怎麼去,也要問路,因為那是體會台灣人情味最好的機會 。這位仁兄表示,在台北問路的話,大部份人會指給你方向,略略說明;在中部問路的話,那人可能帶你走上一段不好找的路,再指給你方向;若是在南部,通常被問的人會請你坐上他的摩托車,直接把你載到目的地 。
在台灣問路是不是都有這樣(誇張)的反應我不知道,但是該版主想要表示台灣本地人的人情溫暖是可以了解的 。雖然都說現在人情味淡薄了許多,然而比起其他國家,那是好上太多了。至少在我去旅行的幾個城市,行前都有人不是訴諸個人經驗,就是說聽聞許多故事,一直諄諄告誡著 。但是回想曾旅遊過的城市,卻覺得自己不在這歸納的結論內。
有人說日本利於自助旅行,但其人有禮卻冷淡。然而我的經驗是,似乎他們很怕說外語,一聽不是說日語的人開口相問,馬上蝦子倒彈三尺,臉上靦腆笑著,頭和手博浪鼓似地猛搖,從肢體語言很明顯看的出,不是相應不理,而是想理無法應,是我們難為人家了 。
去冬在京都,確曾問到一店家,才一開口,店主人就用帶著怒氣的聲音說:police! police! 雙手還做勢一直把我們趕出來,幾乎是僅見的不客氣的人 。後來我想想也覺得難怪人家生氣,一爿小小的,柑仔店似的小店,賣的東西無人問津,偏踏進來的都是白目(?)觀光客來問路;尤其是店門轉角就有個像台灣守望相助亭的崗哨,該去問的不問,怎不叫他生氣?不過我們也有些無奈,崗哨的police不知巡邏還是上廁所去了,時間有點小趕,當然想先問到路啊!
告誡說巴黎的人不睬觀光客,不(屑)說英語的人就更多了。我只去過一次的地方,或許感觸做不得數,但至少是切身經驗 。 話說從機場搭了機場巴士到歌劇院站,再換地鐵輾轉到了最靠近旅館的一站後,從地底拉著行李冒出地面的我們,完全失去了方向。無頭蒼蠅似地摸索一陣,徒勞無功。看到有位少婦逐漸走近,我們決定試探這個「巴黎人不說英語」的迷障是否存在,開口問路。沒想到遇到貴人,美麗的少婦帶著我們走上一大段路,指給我們方向,還道歉說因為她還有事,無法帶我們到旅館云云 。說真的,踏入人家貴寶地第一天,有這樣的奇遇,到現在都還心懷感激。
其後幾天在巴黎四處亂逛,店家、美術館、餐館……都是些很和氣的人。或許人們會說,那是因為他們是服務業從業人員的關係, 所以對觀光客較為和善;但是旅行回來後不久,在報上看到一位知名歌手,說她就在我們也去消費的同一家店裡,受到很不禮貌的對待 。看起來似乎也不見得和職業有關。像雙叟那麼出名的熱門觀光咖啡館,我們消費的全部金額,才幾乎是隔壁桌一位氣質出眾的老太太給的小費,侍者也沒給什麼壞臉色 (或許心裡有OS: 這些沒禮貌又沒見過世面的觀光客!);幫朋友買名牌包,也沒有所謂每人一大兩小的限制;在羅浮宮禮品店買明信片和書時,店員還和我聊起我信用卡上的畫;餐館侍應幾乎都有禮甚至幽默;有次和同去的朋友說起來,只能說,或許我們是帶了位福星同行,運氣比較好吧?
說德國人很冷漠的我也聽過。一個朋友先是去了紐約旅遊,回來後大嘆紐約人真是冷淡,聲稱那是她見過最冷淡的一個城市;其後不多久,她被公司派去柏林出差,又改弦易轍,說柏林才是全世界最冷淡的城市,每個人都寒著一張臉,無一人有笑意 。她的公司與下榻飯店,剛好在Rainer家附近,出差那段期間,也和我們去柏林的時間相當。我轉述給 April 聽時,她大感詫異,一個城裡當然不可能人人都對你微笑,不過也沒都板著臉啊!我們後來琢磨了一下,大概是朋友獨自一人旅行,而我們當時去到那兒都帶著侄女同行 。大家對我們真的十分禮讓,街上碰到的人也大都會頷首致意; 不過有幾次我獨自出門逛書店或喝咖啡,也從不覺得受人冷落,真不知道這樣不同的觀感是怎麼回事?
其實觀光客只要有一次溫暖的相待,或受到幫助,都會念念不忘;旅遊的人心態也很重要,國風不同,有些國家的人,反而消受不了當地人的熱情呢!而且別人沒微笑,為什麼自己不能先笑呢?每個人對一件事反覆思索,或告訴許多其他人的結果,他所說的觀感也會跟著強化許多--不管好壞。與其如此,何不記取快樂的部份就好?
我希望台灣的人情味,仍維持在溫暖的刻度,不要被近來一些詐騙頻傳的案例給消減;而其他國家,最好也保留他們原來的風貌,否則旅行異地,還有什麼意思呢?
以前受訓時,有個管理課程的項目叫「穿別人的鞋走半里路」,來自西諺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 站在別人的立場,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困難或問題。做為比喻十分貼切,但要是讓我真要實際上穿別人的鞋子,那那那… … 謝謝,請別再聯絡。
其實我不是完全沒穿過別人的鞋。
在那之後又有一陣子流行打保齡球,我印象中,常打球的人,通常都買了自己的球鞋,(甚至也買了自己的球)。常在街上看到提著保齡球袋的人,聚會除了吃飯看電影,約在球館見面的人比比皆是。同樣的,我既不玩球,自然沒有自己的球鞋,跟著一定要拉我做伴的同事到了球場,也是旁觀者一枚。換穿球館出租的鞋?饒了我吧!讓我只喊加油可乎?
可是「鐵齒」也有軟化的一天,原則也有修改的時候。幾年前和朋友到紐西蘭旅遊,在南島的旅程中,有一個行程是去看冰河遺跡。冰河耶,我從搭上高山火車起就很興奮,眼裡看著窗外景色,腦袋裡想像著冰河的樣子。到了商家的小木屋,導遊說明:等一下請大家到後面自己找尺碼接近的雨衣和登山靴,另外找適合的手杖,著裝完畢在外面集合。
穿別人的靴子!一下子就碰上我的罩門兼死穴。千里迢迢而來,要為這個原則放棄遊樂嗎?眼見整團出發在即,認了!認了!就別去想靴子已有幾人穿過、衛生與否的問題吧!何況在掙扎穿與不穿時,狀況較好較新的靴子都被挑走了,完全沒得選擇。於是我為了那過大的登山靴多套了一隻厚襪(仍然唏哩晃朗的),穿了過大過長的雨衣,分到了一支十字鎬,和大家渡溪過河,走的歪歪扭扭的看冰河遺跡去了。不但領到一張證書(旅行社的噱頭),賸下的旅程雙足也安好無恙,非常快樂且印象深刻的把死穴變活了。
後記:其實,罩門好像還在。買衣服時,有些專櫃會提供高跟鞋讓顧客搭配衣服;而我不管天氣如何、地板多冰冷,寧可赤腳也不願穿上他們的鞋子。這算有所不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