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去冬賞楓的旅行因為旺季,京都已訂不到停宿的地方,只好將住處改在大阪,再每日「通勤」於兩都之間。首日到達大阪,找到旅館,稍微安置一下行李,已經傍晚了。原本打算搭地鐵去神戶吃牛排的計劃,因為既沒預訂、也不知確切地點何在,暫時不敢就此奔去。於是就近逛了逛附近的難波公園,一級一級的拾階而上,看這個大都市中,因為地方有限,無法向旁發展,遂向上長高的公園。(對可利用之空地狹小的都市而言,不失為一個好點子。)
 
 
時間湊巧,當爬到公園高處時,正好看到一輪北地落日。被橘黃包圍著的金黃燦亮的一圈正緩緩而降,更遠的雲氣開始有些灰紫,我站立之處的角度,還可看到不遠處細細的枯枝,像取鏡的前景般襯著柔緩的光線。風吹著,許多公園座椅上,兩兩坐著聊天兼看夕陽的人們。背著依「樓」而建的公園,對過正好沒有高樓阻擋,落日看來似乎更圓更大。
 
 
「下」公園時我們選擇由旁邊的大樓搭電梯。一樓中庭的聖誕樹已經點亮燈泡,天全黑了,得來打點一下晚餐。旅館藏身在商店街中,不乏餐館;然而我們順街繞行,看了幾家店,都覺無趣而做罷。友人覺得來到異地,應該吃點有地方特色的食物,再不然,也該是當地人會去的店。有些店家排隊的人甚多,隊伍長度看來沒短過,我們當然也好奇去張望。一家看來傳統有古趣的壽司店,裡面不但坐滿了人,外頭也一直有人等著。圍住師傅們的吧台呈馬蹄型,看來都上了年紀的師傅們頭上綁著布巾,戲中看來的日式飲食文化,完全在那個小店中體現。
 
 
我一方面仍然抱持著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的信念,一方面無法對照食物圖片,不知如何點餐,所以勸朋友再去別處看看。然而又繞了一圈商店街,還是回到原地。朋友說,不想再繞了,趁這家店現在剛好沒人排隊,不如就這家店吧!我想指指點點大概也能點餐,肚子實在餓了,先進去再說吧。
 
 
是家很小的店,坐位幾乎都貼牆而立,沒有「跑堂」空間。(事實上,我們入座時走的是另一個門。)餐點是由吧台裡的師傅調理,直接送到面前,然而準備碗筷調味料及熱茶的工作,侍者還得走出店外再進來,店之小巧有趣可見。
 
 
我想,自己顯露在外、愛show-off的個性,一定比我想像中的成份要多上許多。否則不會有相熟的朋友誤認我會說日文、甚至識得那些或草或正的「假名」們。父親受日式教育,識日文,「古」日語也說的不錯,(但現代日語可就把他難倒了。)家裡也和其他台式家庭一樣,生活中有很多用語都用日文名稱「表述」,所以我雖不認得日文,耳濡目染之下,會隨家人說幾個簡單的生活片語;看日劇時也偷學過,再加上多年前,買了本日文五十音自修,些許知道些發音。然而就是愛說愛現惹的禍,加上曾到日本旅行多次,所以和朋友就有認知差距產生:我自認比手畫腳怎麼點傳統食物?不過想吃就進來吧;而友人認為身旁有一懂日文人士,點餐能有多難?來到異地,正該試試傳統店家。
 
 
這下可好,進店人家一喊完「歡迎光臨」,手上被塞進一張menu,我們就停格在那裡了。友人等著我點菜,我等著她比手畫腳,終於我們在吧台前互相了解:我根本不知那上頭寫些什麼(menu上盡是美麗的墨筆日文、沒一個漢字可以猜上一猜。)要吃什麼呢?用英文嘛,我想起過去只要對日本人說起英文,人家就蝦子倒彈三尺的模樣,何況這種傳統的店家?硬是很死腦筋的在想相關的食材日文怎麼說。要放棄不吃出門嗎?已經喝了人家的熱茶了呢!更別提整個馬蹄吧台及台內的師傅還用期待的眼神望著我們,好像我們嘴裡會吐出什麼金玉來似的。(真是的,不吃自己的晚餐,看什麼表演嘛!)
 
 
其實,我是知道壽司的 (sushi, 誰不知道啊?),但點花壽司(hanna-sushi)有點看不起人家師傅耶,這一間明明就是握壽司店啊!終於想起握壽司怎麼說了,對著看著我們的師傅小聲說:「 ni-gi-li !」吧台師傅們同聲一喊:hi, ni-gi-li ! 我偷眼看其他客人,他們都一付放下心來的表情。
 
 
站在我們前方的師傅問了個問題,我和友人面面相覷,不知他在講什麼。於是他用英文兼手勢:「one? two?」我心想,我們是兩個人,當然點兩個,和友人互看一眼後,同時說two。那時我還在辯解自己不懂日文,只知一個握壽司的發音,也是因為和Emma去吃旋轉壽司偷學來的等等,全沒注意其他。師傅動作挺快的,一下子就端出一份握壽司-一共七個,我們已經體認到有問題了;等他拿出另一盤(再七個),我們真是對望傻眼,不禁失笑,連其他客人也笑了。「就知道妳們不會點齁?」的了然於心表情。不過日本人畢竟自制,沒敢大笑,但我身旁坐著一對夫妻帶的約十一二歲的小女生,則真是笑開了。我們當然也一起笑開,此情此景,還能如何咧?我舉杯和那位小女孩敬了敬,她也舉杯回禮,至少沒餓肚子了。
 
 
天氣頗冷,壽司即使搭著熱茶,吃起來仍覺暖不了胃,友人決定再點一個湯。我知道湯在日文裡是「汁」,可是碰上沒漢字的menu, 仍舊一樣卡住,試著用英文和師傅溝通,幸好日本人此物用英文發音久矣,還好沒點出一鍋別的東西來。(我連壽喜燒都忘了要怎麼說了!)不過我們很怕又來兩份,趕緊澄清只點一份湯,而且份量要小的,好歹也是喝到了。
 
 
左邊邊新來的男客及右邊的夫妻檔,都是一連串指令下達後,過不多時就有特製的食物上桌,魚類或其他海鮮種類頗多,但看來都不認得;或生或熟,或蒸或煮或烤,菜餚看起來「專業」許多。很想向師傅說,同樣的來一份;可是那份量十足的壽司,吃的我實在太飽,而左手邊的客人開始點起煙來,空氣有點令人受不了,於是打了退堂鼓,買單出門,結束握壽司體驗課程。
 
 
 
 
附註:以地鐵站名來分,吃壽司的晚上是在大阪難波,其後住在心齋橋。兩地商店街皆有「市場壽司」店,然而難波站的店窄仄傳統,較有古風。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以前受訓時,有個管理課程的項目叫「穿別人的鞋走半里路」,來自西諺
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 站在別人的立場,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困難或問題。做為比喻十分貼切,但要是讓我真要實際上穿別人的鞋子,那那那… … 謝謝,請別再聯絡。


其實我不是完全沒穿過別人的鞋。

 

有個同事娘家離我家很近,她婚前有段時期因為彼此通勤時間相當, 順理成章變成同車人,也比一般同事交情要深些。我們個兒相當、鞋碼一樣,常常她買了新鞋覺得好穿或外型不錯,就會走到我座位邊來,讓我讚美一番;更常是脫下鞋子,硬是要我試試:「很穩很好走啦!真的啦!」所以拗不過她的好意,我是試過的。

 

然而歸根究底,若非知道同事與我習慣相似,再怎麼樣的好意我都不會碰別人的鞋。很久前娛樂種類沒有現在多時,有一陣子十分流行去冰宮溜冰。我跟著好友和其他朋友去過一次,但別提不會溜冰,光想到要換上出租的、不知多少人穿過的溜冰鞋,我就打了退堂鼓。好友說,多穿雙襪子,沒關係的啦!但是我有心理障礙,怎麼勸說就是沒辦法接受。一干男孩等在場邊要和好友溜冰,她卻怕我落單當壁花,在那些男孩眼裡,我想我一定是掃興的不得了的電燈泡吧?


在那之後又有一陣子流行打保齡球,我印象中,常打球的人,通常都買了自己的球鞋,(甚至也買了自己的球)。常在街上看到提著保齡球袋的人,聚會除了吃飯看電影,約在球館見面的人比比皆是。同樣的,我既不玩球,自然沒有自己的球鞋,跟著一定要拉我做伴的同事到了球場,也是旁觀者一枚。換穿球館出租的鞋?饒了我吧!讓我只喊加油可乎?

 

可是「鐵齒」也有軟化的一天,原則也有修改的時候。幾年前和朋友到紐西蘭旅遊,在南島的旅程中,有一個行程是去看冰河遺跡。冰河耶,我從搭上高山火車起就很興奮,眼裡看著窗外景色,腦袋裡想像著冰河的樣子。到了商家的小木屋,導遊說明:等一下請大家到後面自己找尺碼接近的雨衣和登山靴,另外找適合的手杖,著裝完畢在外面集合。

 

穿別人的靴子!一下子就碰上我的罩門兼死穴。千里迢迢而來,要為這個原則放棄遊樂嗎?眼見整團出發在即,認了!認了!就別去想靴子已有幾人穿過、衛生與否的問題吧!何況在掙扎穿與不穿時,狀況較好較新的靴子都被挑走了,完全沒得選擇。於是我為了那過大的登山靴多套了一隻厚襪(仍然唏哩晃朗的),穿了過大過長的雨衣,分到了一支十字鎬,和大家渡溪過河,走的歪歪扭扭的看冰河遺跡去了。不但領到一張證書(旅行社的噱頭),賸下的旅程雙足也安好無恙,非常快樂且印象深刻的把死穴變活了。

 

後記:其實,罩門好像還在。買衣服時,有些專櫃會提供高跟鞋讓顧客搭配衣服;而我不管天氣如何、地板多冰冷,寧可赤腳也不願穿上他們的鞋子。這算有所不為嗎?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燈節又近了,原以為沒有花燈的仁愛路,突然掛起了閃爍的小燈泡。路上頗為壅塞,後來才知道是國父紀念館有燈會的關係。路上的花燈既看不出主題,也沒有獨特創意,想想還是改道而行,不要和眾人蹭在車陣裡。隔著雨簾,不免想起這條路上第一個「花市燈如晝」的燈節,也是細雨紛飛,夜空暗如漆墨,沒有月上柳梢頭,無法人約黃昏後。


今年春節間氣溫很低,更兼霪雨綿綿,使我突然想到,舊時賞燈看人的詩詞故事,總有種溫馨蘊藉,似乎天氣和暖,春花盛開的樣子。繼而一想,燈節既在大年十五,氣候怎有可能好到那裡去?「蛾兒雪柳黃金縷」,或許會凍到牙齒打顫;即使懷有手爐,圍著大紅「觀音兜」,雪屐鶴氅,都可能抵擋不住寒風吧?更何況,北地的冬天,或許還有雪呢!


前些天,侄女們已經把去年買給她們的燈籠拿出來,一付準備著就要提燈的樣子。小小的紅燈籠是用電池的-毫無氣氛可言;但是為了安全,也是莫可奈何的事。我幼時似乎已有類似用電池的燈籠,或說花燈,因為男生都喜歡那些做成關公大刀模樣的燈,才不屑提燈籠呢!但我就是不喜歡那種"科技"花燈,覺得毫無氣氛可言。然而無論是塑膠或紙燈籠,插上蠟燭的燈常因風吹而熄,或是火被吹偏而「火燒燈」。但再困難都得重新點燈買燈-附近小廟只要小孩提燈去,就有糖果糕餅;何況十五一過,年就真正過了,提燈去廟裡是元宵活動美好句點,於是每年都行禮如儀。


到現在,大年十五之前,我仍有還在年節中的心態。總也要行禮如儀地念幾次青玉案,(隱隱地代替提燈嗎?) 為年假劃上句點,才心甘情願開始屬於工作的一年。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 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送上 Sixpence None The Richer 的歌聲,  搭配今天的節日氣氛.

 



Kiss me out of the bearded barley
Nightly, beside the green, green grass
Swing, swing, swing the spinning step
You wear those shoes and I will wear that dress.

[Chorus:]
Oh, kiss me beneath the milky twilight
Lead me out on the moonlit floor
Lift your open hand
Strike up the band and make the fireflies dance
Silver moon's sparkling
So kiss me

Kiss me down by the broken tree house
Swing me upon its hanging tire
Bring, bring, bring your flowered hat
We'll take the trail marked on your father's map


如眾所週知, 所謂的西洋情人節, 其實並不只是情人間的節日. 我是個愛過節的人, 有時雖難免會因為節日被包裝的太商業化而感到不耐, 尤其萬一遇到與朋友聚會, 餐廳只賸一種情人節特餐可以選擇, 實在有點太過, 何況常價高但物不美; 而禮物花朵又有些勞民傷財, 雖然也算促進經濟發展, 然而有些把父母當成凱子的二世祖, 也實在太亂來. 就別提一些後續的「社會問題」了, 所以很可以體會那個"情人節去死去死團"的活動. 可是, 過節時朋友間的問候, 還是令我很快樂, 不管如何, 還是要過節. 


知道kiss me這首歌是因為April當初看了電影"窈窕美眉"後愛上的, 她於是買了六便士的專輯, 我在反覆"洗腦"下也跟著愛上了. 去年底, 看到有許多格子討論著王文華「所以親我」的文章. 我看到香港網友一片聲地同時問: "蓮兒與啷噹六便士"是誰啊? (不可否認, 本地廠商有時取譯名真是很有想像力, 哈!) 於是又想起這首歌來. 從格友處連結來放在版子上聽了兩三個月了, 正好趁今天化暗為明. 


Dear friends, Happy Valentine's Day !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親愛的映先, 生日快樂 !!




今天依照慣例, 又是個開工的日子. 就像妳出生那天一樣, 各個商家行號放了很長很長的鞭炮, 好像在熱鬧的慶祝妳的生日.  我想妳今天還是得上學吧?  不過, 已經可以穿著爸爸買的生日禮物上學去了, 應該很開心. (還是說太冷了, 得穿靴子呢?) 


希望姑姑的禮物可以早些寄到妳手上, 妳就可以每天換不同飾物在鞋子上了.


姑姑會努力收集MSN icons, 下次我們聊天時, 再一齊丟給妳. 再說一次: 生日快樂.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