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閒聊時,April提及一個她常去逛的部落格,版主是香港人,非常喜愛到台灣自助旅行 。許多香港當地人常點他的blog,詢問一些到台灣玩的事,儼然是台灣通了。April 說最讓她覺得好玩的是,那位版主在文章裡寫到:各位到台灣玩的朋友,即使知道地方怎麼去,也要問路,因為那是體會台灣人情味最好的機會 。這位仁兄表示,在台北問路的話,大部份人會指給你方向,略略說明;在中部問路的話,那人可能帶你走上一段不好找的路,再指給你方向;若是在南部,通常被問的人會請你坐上他的摩托車,直接把你載到目的地 。


在台灣問路是不是都有這樣(誇張)的反應我不知道,但是該版主想要表示台灣本地人的人情溫暖是可以了解的 。雖然都說現在人情味淡薄了許多,然而比起其他國家,那是好上太多了。至少在我去旅行的幾個城市,行前都有人不是訴諸個人經驗,就是說聽聞許多故事,一直諄諄告誡著 。但是回想曾旅遊過的城市,卻覺得自己不在這歸納的結論內。


有人說日本利於自助旅行,但其人有禮卻冷淡。然而我的經驗是,似乎他們很怕說外語,一聽不是說日語的人開口相問,馬上蝦子倒彈三尺,臉上靦腆笑著,頭和手博浪鼓似地猛搖,從肢體語言很明顯看的出,不是相應不理,而是想理無法應,是我們難為人家了 。


去冬在京都,確曾問到一店家,才一開口,店主人就用帶著怒氣的聲音說:police! police! 雙手還做勢一直把我們趕出來,幾乎是僅見的不客氣的人 。後來我想想也覺得難怪人家生氣,一爿小小的,柑仔店似的小店,賣的東西無人問津,偏踏進來的都是白目(?)觀光客來問路;尤其是店門轉角就有個像台灣守望相助亭的崗哨,該去問的不問,怎不叫他生氣?不過我們也有些無奈,崗哨的police不知巡邏還是上廁所去了,時間有點小趕,當然想先問到路啊!


告誡說巴黎的人不睬觀光客,不(屑)說英語的人就更多了。我只去過一次的地方,或許感觸做不得數,但至少是切身經驗 。 話說從機場搭了機場巴士到歌劇院站,再換地鐵輾轉到了最靠近旅館的一站後,從地底拉著行李冒出地面的我們,完全失去了方向。無頭蒼蠅似地摸索一陣,徒勞無功。看到有位少婦逐漸走近,我們決定試探這個「巴黎人不說英語」的迷障是否存在,開口問路。沒想到遇到貴人,美麗的少婦帶著我們走上一大段路,指給我們方向,還道歉說因為她還有事,無法帶我們到旅館云云 。說真的,踏入人家貴寶地第一天,有這樣的奇遇,到現在都還心懷感激。


其後幾天在巴黎四處亂逛,店家、美術館、餐館……都是些很和氣的人。或許人們會說,那是因為他們是服務業從業人員的關係, 所以對觀光客較為和善;但是旅行回來後不久,在報上看到一位知名歌手,說她就在我們也去消費的同一家店裡,受到很不禮貌的對待 。看起來似乎也不見得和職業有關。像雙叟那麼出名的熱門觀光咖啡館,我們消費的全部金額,才幾乎是隔壁桌一位氣質出眾的老太太給的小費,侍者也沒給什麼壞臉色 (或許心裡有OS: 這些沒禮貌又沒見過世面的觀光客!);幫朋友買名牌包,也沒有所謂每人一大兩小的限制;在羅浮宮禮品店買明信片和書時,店員還和我聊起我信用卡上的畫;餐館侍應幾乎都有禮甚至幽默;有次和同去的朋友說起來,只能說,或許我們是帶了位福星同行,運氣比較好吧?


說德國人很冷漠的我也聽過。一個朋友先是去了紐約旅遊,回來後大嘆紐約人真是冷淡,聲稱那是她見過最冷淡的一個城市;其後不多久,她被公司派去柏林出差,又改弦易轍,說柏林才是全世界最冷淡的城市,每個人都寒著一張臉,無一人有笑意 。她的公司與下榻飯店,剛好在Rainer家附近,出差那段期間,也和我們去柏林的時間相當。我轉述給 April 聽時,她大感詫異,一個城裡當然不可能人人都對你微笑,不過也沒都板著臉啊!我們後來琢磨了一下,大概是朋友獨自一人旅行,而我們當時去到那兒都帶著侄女同行 。大家對我們真的十分禮讓,街上碰到的人也大都會頷首致意; 不過有幾次我獨自出門逛書店或喝咖啡,也從不覺得受人冷落,真不知道這樣不同的觀感是怎麼回事?


其實觀光客只要有一次溫暖的相待,或受到幫助,都會念念不忘;旅遊的人心態也很重要,國風不同,有些國家的人,反而消受不了當地人的熱情呢!而且別人沒微笑,為什麼自己不能先笑呢?每個人對一件事反覆思索,或告訴許多其他人的結果,他所說的觀感也會跟著強化許多--不管好壞。與其如此,何不記取快樂的部份就好?
我希望台灣的人情味,仍維持在溫暖的刻度,不要被近來一些詐騙頻傳的案例給消減;而其他國家,最好也保留他們原來的風貌,否則旅行異地,還有什麼意思呢?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美國聯盟開賽後,April依舊例每天上網看賽事報導,和網友討論比賽過程。今早看新聞時看到這篇關於BBC將要上映的影集 Miss Austen Regrets , 念了幾句給我聽,Austen的生平,被描述的像八卦新聞。



我不是對心儀的作家有過多的幻想—事實上,我想JA不是太bored的作家,否則作品應該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種內容。對她的生平的研究我其實都未細讀,感興趣的都在她的小說上,「失去批判距離」。詮釋她生平的人或許經過深刻的考據,但是像報導內容這樣的說法,還真是首見。



不只JA, 對於一些很喜歡的作品, 就是喜歡; 很難說出原因或理由。記得首次和Jessica談到『錦繡佳人』(Wives and Daughters, DVD)時, Jessica說, 女主角莫莉的角色被描述的太好了, 反而顯得沒有個性, 也比較不像真實的人物。事後我細想, 果然是有點不太真實, 但我也很喜歡莫莉, 所以從來都沒用這個角度去看這個人物。



這麼說起來, 像S&S裡Elinor這個角色, 如此自持理性, 是不是也太理想化了些呢?然而在BBC S&S 2008裡,編劇放了些書中沒有明言的片段,例如夜深時的沒有入睡,私下時的暗自神傷,後來也藉她自己的話,對Marianne說出「我一點都不快樂」的心情來。所以我想,(或許也是自己為喜愛角色的美化),有些看似不近情理的部份,以故事的時代背景而言,或許作者認為不需贅述; 而某些被要求以符合禮儀的行為,是因為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才覺得冷淡。



毛姆推介一生要讀的文學作品裡,提到JA時說,他不喜歡Emma, Miss Woodhouse實在是太勢利了;而P&P裡,有Jane 和 Lizzy 那樣的女兒,怎麼可能有其後性格/教養如此相異的三個女兒呢?(他認為應該要讓Jane及Lizzy寫成是Mr. Bennett的前妻生的,而不該讓五位小姐都從同一個娘肚子裡出來。) 可是我雖覺得這不失一個好意見,然而還是覺得JA也許就在近鄰中看過類似的家庭呀!



所以我的Jane Austen Book Club還是在架上排隊。想到在閱讀時不免要身兼球員及裁判,我還是繼續把頭埋在沙裡好了。



Ps. 該篇中國時報的報導, 竟然把達西先生寫成是理性與感性的主角, 還能叫我相信這些記者寫的嗎?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22, 地球日. 

還未看過”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 今晚要記得來震撼一下.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9 Sat 2008 23:57
  • 穀雨


穀雨酥酥,出門一步就江湖
一把美濃的油紙傘
撐起了低低的鷓鴣天
淅瀝瀝點點滴滴清明到端午
和平東路剛剛才下午
廈門街側側斜斜的巷子
怎麼已經探進了薄暮?
而一到了夜裡,鄰里寂寂
凡有樓的都上了樓去
凡有燈的都守在燈旁
凡有窗的都放下了窗紗
而凡是寫信的呢,都朝著遠方
--更何況,此刻已夜深
窗紗低垂,燈在樓上
寫信的人正守在燈旁
信呢是愈寫愈深長,像這雨巷
只因為,巷底的郵筒說
  你在遠方


穀雨書,引自余光中 隔水觀音



日子變的和暖,前些日子半夜或清晨裡,下了兩三日大雨。著實有出門一步就江湖之感,然而也就那麼兩日,天氣又晴了,奇怪的四月。

去年忘了穀雨,以致清明剛過就開始惦念著;綿綿的雨或許不受路人歡迎,然而沒雨的四月,即使天稍微陰著,季節也被模糊了。
 
所以就以人力來註記吧,此刻已夜深。日子正來到四月二十,穀雨。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回家時照舊經過書局,看到一張未曾聽過的XX獎海報。似乎是書局舉辦給學生的寫作獎項 - 自選一本書,寫心得。櫥窗玻璃上貼著得獎者的原稿,兩個得獎者在制式稿紙上書寫著清秀的字跡,都是高一的學生。突然看到其中之一寫著「一年真班」,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我的班級。


彷彿那個鄉下剛進城的小女生的影子,回到眼前。學號24,座號8。


高中生活實在說不上不愉快,但是功課實在太差,總是敬陪末座。在那個以升學為上的學校裡,做一個「幫」大家把平均分數往下拉的人,即使我自己不在意,也是有點壓力的。還有幾位同學也和我一樣,共同施展著「反作用力」;一個人成績差,或許自覺「罪孽」深重 (在當時),但是有人為伴,甚至墊背,突然就安心許多。


我是個完全看不懂樂譜的人,更遑論什麼音階,降升調等等的。DoReMeFaSo不是很好嗎?為什麼會搞出什麼A小調,降D大調這種種名堂來?完全是無法理解的希臘文 - 可是連這個也要考試!我那些功課上相為伴的同學,卻對這些"奇怪"的東西清楚的很,其中一位幾乎每次墊背的同學,因為從小學鋼琴與理論作曲,對她而言,這些音樂課的考試題目簡直是piece of cake。我成為是那個完全壓車尾的人。


然後老師說了一些我現在已記不清確切內容的話,大意是,在這個學校裡,「不會」有人不懂樂理的,用一種「如果不懂,就根本不配在這裡念書」的tone。年紀太輕,那句話成為壓垮信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在我上大學, 學會用比較成熟的態度來看待一些事情前,  總覺得在那個環境格格不入。到現在,我仍不覺得自己是那所高中的畢業生。


不過這不是重點,而是音樂課竟然讓我一度對古典樂有種恨意,白白浪費了許多欣賞的時間。耳朵是真的很糟,但是每個人從樂曲得到的愉快,就和每人從閱讀或看電影或任何其他活動得到的愉快一樣,是非常各自,非常個人的經驗,不會也不必相同。我不必是發燒友也可以欣賞啊!對那些錯失的時間感到好可惜。


所以雖說實在說不上不愉快,但高中想起來仍是一段青青歲月。記憶裡只賸模糊的灰影,和少少幾個較深的黑點。 好笑的是,引起回想黑點的事,恰恰是我當時僅有的強項,不是應該想到亮點的嗎? (謎之音: 就是因為沒有亮點啊!)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