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區

一直為Lizzy沒去成湖區而高興著-明明知道故事必須這麼轉折,以便舖陳對Pemberley的印象、更進一步地認識男主人。所以雖然湖區湖區地,老是被掛在小說人物的口中,沒看到也沒有覺得太多的損失。但是Miss Potter電影中的湖區場景,讓人知道一個地點被念茲在茲不是沒有原因的。

風微微,湖面如鏡,另一岸的樹色紛紛。湖旁坡地草很短,卻是一片平整,沒有被牛羊群行走啃咬的痕跡,晴朗的天氣使草地帶著透明的金黃色。在Hill Top的屋子外觀,活脫就是她筆下動物們的家:灰色的屋牆,門前有一畦畦的花壇,隨著小路起伏的竹籬圍著農場。一堵頹傾的石牆,陽光從左側斜照進來。Miss Potter帶著她的素描簿,Renee的聲音響起:

All stories lead us to somewhere, mine leads me here.


* 彩筆

在筆盒中挑選鉛筆、擠出顏料的片頭觸動心中的一點點什麼。我喜歡那個在清水杯中洗掉水彩筆顏料的特寫,喜歡那個充斥幾乎半個銀幕、已經染成藍色的水杯。

2006年初買年曆時,不自量力地挑了一頁一水彩畫的桌曆。除了幾頁被小朋友畫掉,至少還有超過十個月的量還留在架上。同時停擺的還有更早前買的色鉛筆、色鉛筆的教畫書、和那個被忘記的,還在培養皿中的小小興趣。

濡濕的筆刷在畫紙上渲染一層層深淺不一的顏色。看到那些彩筆、鉛筆素描、單張畫卡,一點點心中的什麼就被那支在水杯中清洗的筆給攪拌了一下。


* 彼得

一直很喜歡那個讓幼童畫火車站,結果一個小朋友畫了許多大人小腿的故事。礙於身高,小人兒們的角度確實不同。雖然,「矮」化自己的視界對童書有其必要,但給小朋友的畫、詩、書,多有降低知識層面的作品,把可能的小讀者想成未開化的蠻荒人種;或是細述太多,少了讓小讀者多方想像與馳騁的空間。


猜想,貼近兒童的同理心和想像力或許才是讓彼得兔故事持續到現代的原因。吸引人的故事總是會口耳相傳,而彼得的故事之所以近百年後還印行不綴,用色親切溫柔的插畫或許只是其一,想像之翼飛翔的故事應該才是主因。


童書、大人書,在在需要一個好故事。突然懷念起Meg Ryan在『電子情書』後半,自己經營的書店關門後,信步走到連鎖大書店的童書區,哽咽著介紹『鞋』系列童書給另一顧客的片段。那是種全然投入的熱誠。


* 其他

家裡小朋友的用具裡,一半以上有彼得兔。原本只視為商品,不知道後頭有那麼多故事。在樂多版上看到介紹Miss Potter開拍的文章,提到有人誤以為要開拍的是關於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媽媽的故事。作者為該人的英文感到啼笑皆非,因為就算是哈利波特媽媽的故事,名稱也該是Mrs. Potter啊!一字之差差遠矣。

但因此我才把這位女士和彼得兜在一起。對童書作者了解實在有限,但著實佩服一位在百年前,家境富足但限制重重的小姐,能夠如此獨立有主張。尤其到電影片末,知道Miss Potter用她故事書的版稅陸續買下十數個農場,讓大塊的鄉間土地,免於被建商開發的命運,更要為她擊掌叫好。環境保護若有類似的財力後盾該有多好?



叨絮:
謹慎的挑選不想等到上cable才得見的片子,沒想到還是在戲院中幾次忍淚不住。
關於片中著默甚多,伴著Miss Potter發行童書主軸而行的愛情,還是先放著吧。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天的海岸線被浪模糊了邊,
風轉著山上的風車,
樹來不及長出新葉.

魑魅魍魎的傳說,
空洞的, 外星人幽居的殼
一段止波隄, 一段沙地.

去年的陽傘花色已褪,
商家的海灘球有些憔悴,
號稱地中海的牆上露出鏽斑,
逐浪的人可以選擇熱水冷水.

看海的日子, 有鹹味的咖啡
改裝的小貨車散發吐司焦味
天色青青, 想攀折一朵雲
時間還早, 讓我們流浪到淡水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有些人說辦公室隔間讓人窒息,特別是隔板比較高的那種,我卻不曾覺得;反倒是日式辦公室那樣桌椅一字排開,沒有人我之際的彼此「照看」,老闆又虎視眈眈地坐在最後,總讓人腦後如有異物,微微刺痛著其實也沒有真在打混的神經。


一般員工人數較多的公司行號裡,辦公區塊大概是這樣子的:有單人辦公室的通常位高權重、頭銜又多又長;而一起在辦公大廳裡工作的人,也因螺絲大小有別,通常隔間板也有高低之分:坐最前面的隔板上偶有平台,因為常身兼接待收發等等;一般僱員則隔板較低、彼此雞犬相聞;中階主管的隔板又高些、圈起的區域也大些、相對的私密性也多些。過去人們常用爬梯形容職場上的升遷,我倒覺得就現代而言,反倒比較像寄居蟹換殼。


在電影「上班女郎」中,女主角(Melanie Griffith)終於憑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晉升到有「室」階級。雖然辦公空間沒大多少,可是至少有門了。我喜歡片末她故作鎮定地聽完秘書說完今天的工作時程,交待了要做的事,然後迫不及待的打電話給好友:「Syn, Guess where am I?」同樣坐辦公桌擠小格子的工作者,很是心有戚戚。何況我們不是不知道,路還很長,目的地也遠。就像這部電影結束時,鏡頭從女主角那個小辦公室的窗口拉開,它不過是大千世界裡,眾多大樓裡的某一層的某一個窗戶罷了。


一個朋友來電,說是打算再過半個月老闆出差回來,就要丟辭呈了。這位朋友的個性雖然被認為有些孤介,但是工作能力很強,工作所需的各項技能兼備,表現讓跟過的主管印象深刻。然而欣賞她的主管一一去職,現任的主管和同事怠惰因循,而她賠上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和自己的健康,忍耐和努力的結果,完成的工作卻完全沒有credit. 這番離職的想法其實醞釀已經許久了,隱忍未發,主管家人因為自己的私事來電責罵,終於讓她下定決心。


因為是位時常提供建議,在工作上曾經幫助我許多的朋友,我想這是她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決定,便沒多說什麼。職場上的進退升遷,有時不完全只是全力以赴就可以了。


但仍在兢兢業業工作的人,總不能因此失了信心。雖然沒有尋求「換殼」的進取心,但也不能像敲鐘那麼消極而無謂。於是想到電影和這首歌,拿來自我振奮一下。


Title: Let the River Run
Artist: Carly Simon


Let the river run,
Let all the dreamers
Wake the nation.
Come, the New Jerusalem.

Silver cities rise,
The morning lights
The streets that meet them,
And sirens call them on
With a song.

It's asking for the taking.
Trembling, shaking.
Oh, my heart is aching.

We're coming to the edge,
Running on the water,
Coming through the fog,
Your sons and daughters.

We the great and small
Stand on a star
And blaze a trail of desire
Through the dark'ning dawn.

It's asking for the taking.
Come run with me now,
The sky is the color of blue
You've never even seen
In the eyes of your lover.

Oh, my heart is aching.
We're coming to the edge,
Running on the water,
Coming through the fog,
Your sons and daughters.

It's asking for the taking.
Trembling, shaking.
Oh, my heart is aching.

We're coming to the edge,
Running on the water,
Coming through the fog,
Your sons and daughters.

Let the river run,
Let all the dreamers
Wake the nation.
Come, the New Jerusalem.




延伸閱讀:影藝行銷周記, 我愛傻瓜電影 Silly Movies (I)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玫瑰若不叫玫瑰,亦無損其芬芳。』


風信子在風中散佈詩句,

未說完的相思,攀附鳶尾花美麗的羽翼。

天堂鳥在簷下輕啼,淚滴鬱金香的衣袖,漸漸成疾。

而水仙貪看池中倒影,全然忘卻等待著的矢車菊。

玉簪、銀柳伴著回聲歎息,蔦蘿、菟絲拖延著,不肯離去。



你的衣裾,是否還有薰衣草的芳馨?

當你踏浪而行,是否仍懷抱海芋?

也許你已忘了我的名字了,愛人,

(愛麗絲?瑪格麗特?)

忘了我曾經雪忍冬,只為奉上一束三色蓳。

就將名字抛向夜空吧,那滿天星,

但請勿忘我,my darling.





ps. 太喜歡Emma的詩,效顰一番.

其他的叨絮:
1. 我其實喜歡「那少年貪看池中倒影」的句子, 無奈短句中得嵌花名.
2. 根據詩人的說法, 善等待的應是金線菊; 可是另外的詩人說, 女友有麥穗般隨風起伏的金髮, 矢車菊般的藍眼睛. 我喜歡那藍眼睛......
3. 補一張勿忘我動人楚楚, 惹人憐愛的照片. forget-me-not 是種不可得覆的懇求.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週內,在不同的時間,不同路線的公車上、不同的書店裡,聽到相同的手機鈴聲響起。詼諧曲,應該讓人莞爾的樂曲名稱,卻讓我心頭突地一跳。靜心了幾秒,不覺失笑,自從換手機後,我已經不用這個鈴聲許久了,但是被制約的反應還是停留在腦中,在過去。


自從工作型態改變,需要讓人隨時找得到以便處理突發性問題,就被要求手機24小時開機。午夜時分鈴聲若響起,通常就代表有麻煩了。萬一電話中無法解決問題,還得出門至公司一趟;由於碰過一時三刻處理不了的「大洞」,眼見時間分秒過去,天色漸白,幾幾乎就要開天窗了,那種壓力讓人只要聽到手機來電就心驚。夏日裡還好,子夜驅車往市區,有時仍有些涼風吹來,伴著星光月色,可以稍微享受白日裡沒有的情趣;冬日裡縮在被窩中,正待好眠時卻被叫出門,真是煎熬加上百般不願意。「鑼(鈴)聲若響,鑼(鈴)聲若響叨位離開君(溫暖的被窩)」,最是心情寫照。


過去其實是個極不喜歡電話的人,不管是接到電話或是得致電他人。特別是在想要靜處的時候,覺得話筒還未拿起世界就自己連了進來,破壞了那個完整的、獨自的空間。在還沒有手機的時代裡,聽到是找我的電話,對方大概都能感受到我那不耐煩的應對語氣;需要手機隨身時,剛開始真是苦不堪言。近年來大致已從善如流,但仍難想像不是業務單位的年輕同事,每月動輒數千的電話費(都拿來講些什麼呢?真是好奇。);而好友那需要手機不離身的工作,對我而言可謂夢魘。若是要像Anne Hathaway在『穿著Prada的惡魔』中那樣黑莓機不離手,顯然層次已經超越惡夢,向著煉獄逼近了。


雖是得隨時on call, 卻總是忘了手機得充電;要不便是離身很遠,沒聽到鈴聲。不是什麼性命攸關的時候,或甚至人都不在本島上了,倒是常接到公司來電;人在家中坐,反而有許多次沒接到朋友聯絡甚至「求救」的召喚,除了深覺抱歉,也有一種很莫非、很匪夷所思的感覺。「手機」二字,對我真是反諷!


經過多次與女友們相約見面吃飯,卻老是得苦苦等待後,總是和我一樣準時到的J發表了她的觀察與結論:首先,手機是破壞大家準時的元凶,因為彼此太容易聯絡了,大家不像以前那樣記掛在場等待的人,反而是打通電話說聲會晚點到就算了;其次,很多不用記在腦子裡的東西,一股腦兒都被放在手機裡。一旦沒電或像我這樣換不同廠牌手機時,不小心把sim卡上的聯絡號碼全部刪除,常有憾事發生。


另一個朋友的觀察也很有趣。她說,辦公室裡,如果手機與座機同時響起,人們通常會先接起手機、放棄座機;如果正在座機談話中手機響起,許多人會暫停正在進行的對話,轉而接起手機,而通常的情形是,手機上有個不知從何處買到你的手機電話資料,要推銷產品的人。事實上,正是人們擔心漏掉某些訊息的潛意識,讓電話行銷中心總以手機號碼做為優先打電話的原因。


在看到公司年輕同事對手機各項功能的嫻熟運用後,我想,我是學不了這些新把戲了。能接能打電話才是手機的目的不是嗎?


忽然聽到一個細微的聲音陰惻惻地說:能接能打是目的沒錯,可是妳得接電話呀!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