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三個字使我想起藍天下的小紅房子, 而法蘭西是微雨的青色…
張看.私語 張愛玲
~~~~~~~~~~~~~~~~~~~~~~~~~~~~~~~~~~~~~~~~~~~
這是張愛玲在書中說她對英國和法國的印象. 那時她的母親剛從國外回來, 帶了一些歐洲的物品回家. 從看到的東西想到產地, 於是有了上述的聯想. 她的母親告訴她英國是常下雨的, 法國是晴朗的; 可是張愛玲”沒法矯正我最初的印象”.
仔細思索, 我們難道不也一樣? 所謂聯想就是這麼回事吧. 原本我們對一些個別的字就會有這種感覺, 小時候讀林良教女兒寫作的文章, 把這樣的感覺稱做”語感”. 還認為只要培養出語感, 寫字行文將如行雲流水. 聽起來似乎可以擁抱那些字詞, 和它做朋友似的. 其實每個國家的人對自己的語文會比他國人(non native speaker)來得有感覺. 那是種文化烙印, 社會風俗宗教的層層堆疊, 讓一個詞不再只是一個詞, 而是腦中的意象幻化為眼前的文字. 中國字由於象形, 本來就是圖畫; 會意字需要領悟則像猜謎, 涉及這麼多閱讀的心理活動, 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感覺?
有些字詞雖然不盡讓人誤會本意, 卻讓人感覺多多.
舟子
這兩個字總是讓我想起水鄉江南的一葉扁篷 .
也許是小河流淌的兩岸人家, 也許是天光雲影的半畝方塘. 田田蓮葉間, 說著吳儂軟語的少女們採摘菱藕; 青青柳色裡, 搖櫓的桃花少年輕過板橋; 斜風細雨時竹笠簑衣不須歸, 離鄉背井時曉風殘月帶淚看. 那相對輕緩的步調 , 渠道阡陌相連的想像畫面 , 常讓人忘了其實大部份的人都在為生活奔忙.
翡冷翠
即使我們不是但丁, 也會想在這個地方與摯愛的人重逢吧? 那文字表面青玉沁涼的色澤, 那在唇齒吐屬間輕脆的音符. 也彷彿可以看到文字後 的山色水聲, 看到藝人師匠的創作, 看到傳承至今, 我勉力追隨而不可及的腳步.
而我, 只求一角藍天, a room with a view.
枯山水
日本京都古刹龍安寺的方丈庭園, 有著聞名的枯山水. 譬喻海洋的細沙庭院中, 有石15顆, 象徵海中諸島. 多年前不知在那個刋物上讀到一篇短文, 作者敍述她參觀龍安寺時, 怎麼數, 庭中石都只得14顆, 滿懷疑問而求教方丈. 方丈回答:「妳心中那顆石頭放下了嗎?」
一直喜歡這個有點禪意的小故事. 坐在院中與石對望, 看那仔細耙整成渦旋狀的細沙海洋, 炎炎夏日中有涼意, 紛紛擾攘裡卻澄定. 山水何枯之有?
碎形理論
(如果用混沌理論來稱呼它 , 難道不會覺得那學理更是曖昧難明嗎?)
一直覺得這個名詞好美. 不知為什麼讀到時腦海裡出現的總是雪花的結晶片片. 六個邊對稱延伸, 白晳燦亮, 像詩人描述的掛在飛簷的一顆星; 當然更像理論本身: 狀似混亂的外形下, 是有次序, 甚至有美感存在的 – 隨機中有非隨機的模式. 我真正喜歡的是「蝴蝶效應」的例子: 一隻在紐約的蝴蝶搧動翅膀, 引起太平洋的滔天大浪…
註: 明明胡思亂想一堆, 一旦提筆, 呃, 一旦手在鍵盤上, 全部文思飛光光, 實在是…..追逐靈感使人覺得工作無趣, 而努力工作卻遣走了繆思.
- Apr 05 Wed 2006 21:44
語感
- Apr 01 Sat 2006 20:48
但願我懂藝術
在藝術這個大題目下, 涵蓋了許多我無法企及, 甚或無法了解的單項: 繪畫, 雕刻, 建築…..如果詩歌沒了文字, 如果電影失了影象, 我不知道我和藝術會相隔多遠? 或許對我, 它永遠會是個只聞其名, 不識其人的存在. 為什麼對文字或影象的領受力不能稍稍移到這個未知的領域? 每次一提到這個詞就讓我卻步.
以我對事物本來就不求甚解的態度, 其實也不太要求自己去懂得所謂藝術的意涵. 從來都以為, 如果就是無法有感覺的物件, 如何能透過敘述來說明? 而如果聽了說明, 我要如何分辨那一種感覺才是我「自己」的感覺, 而不是約定俗成的「一般」看法, 或是在聽講過程中, 被制約後的反應? 像讀書一樣, 知道、分析、理解、追本溯源……這樣地面對藝術, 可還純粹? 就像一直不懂為什麼蒙娜莉莎是幅名畫, 而畢卡索是位名家, 如果用評論家的話來夸夸其談, 難道要等一個小孩來戳破這國王新衣的假象嗎? 既如此, 從來沒有過的感受或鑑賞能力, 就該讓它繼續留在原有的水平面下, 讓自己欣賞事物的層次, 繼續留在喜歡不喜歡好了.
去歐陸旅行又讀了幾本書後, 我的堅持(或者無知)的立場動揺了. 即使是一般的看法又如何? 這些看法已經經過許多人, 許多年來的檢視或激辯, 用來啟蒙我, 教育我, 讓我知道前因後果, 知道它如何承先啟後, 自己那僅僅一點點或甚至空白的初始想法, 其實根本不算失去. 終於, 抱著聽不懂也無傷的心態, 我決心去好好的聽一下藝術史講座.
這是一趟很特別的心智旅行. 講座時間有限, 能介紹的東西只好擇要濃縮. 所講的內容其實和歐洲的社會史, 文化史都息息相關. 以前在學校讀的東西都丟光了, 只好在工作之餘, 苦苦追趕地讀老師的指定讀物. 雖然, 「(藝術)正由於沒有法規可依循, 所以也不可能以言詞精確地說明為何那是件偉大的藝術品.」* 但是透過文字的感受, 進一步地了解每件藝術品的風格或傳承: 是簡潔朗壯還是舒緩優美; 是深濃多彩還是沉思凝神.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作品? 原本的目的是什麼? 藝術家又有何創舉? 他開拓了什麼? 在藝術史上留下怎樣的印記? 即使我總要不斷回味反芻才能了解, 但似乎不像原來那樣的一無所知了. 還談不上思考或心得, 不過我的目的原本就不在知道學派師承, 只是想在欣賞讚嘆之餘, 多知道一些原本不知道的細緻處罷了.
多年前首次到歐洲有件極煞風景的事, 是讓我不敢再有風雅之想的發端. 第一次到柏林時, 心想怎能錯過博物館島上那些寶藏呢? 時間不夠四間博物館都去, 於是選擇最有興趣的帕格蒙博物館參觀(Pergamon Museum). 正在欣賞那從中東移來的市集大街, 卻不知原來地上還有高僅到小腿肚的欄杆圍起的鑲嵌磁磚(mosaic). 我正專心看著上方, 完全沒注意地上, 被欄杆一絆, 不偏不倚摔在那寶貝的mosaic上. 那巡行在旁工作人員或警衛, 用完全無法置信的眼光看著我, 發現我沒受傷後, 小心謹慎地彎腰低頭檢視那地上細細鑲嵌的小磁粒 – 說真的, 是有可能脫落的. 在他確定沒事終於站起身後, 我用最快的速度逃離現場. 在那之後, 有幾年時間完全不敢靠近有藝術品的地方. 博物館, 美術館, 藝廊, 甚至百貨公司的玻璃或鍋碗瓢盆區…全都是我的罩門兼死穴.
真怕與博物館就此無緣. 不過同去羅浮宮參觀的友人似乎不在意我也許會在當地「一戰成名」. 我小心翼翼地踩著步伐, 拿著說明的手不敢隨意亂晃. 終於, 絲毫無傷地(是說藝術品, 不是我)的走出宮外. 現在, 講座的課已進行一半了, 希望以後能再有出門的機會, 讓我可以稍稍印證這段時間的聽聞所學. 話說回來, 大概從不曾有人像我一樣, 以這種方式「親炙」過一件藝術品吧.
附註: po文前上網又看了一次Pergamon Museum, 發現地上鑲嵌畫的欄杆升高到約莫成人的大腿中央, 也許, 親炙藝術品的人畢竟不是只有我一人?
- Mar 26 Sun 2006 10:49
天使喜愛的地方
如果真有天使的話, 我希望他們和電影City of Angels裡的天使一樣, 清晨時集聚海邊、白日流連在圖書館、偶然在高處凌風下望. 這些都是我喜歡的地方. 我喜歡待的地方和天使一樣, 是因為它讓人感到塵埃落定, 清明寧適嗎? 無論心是煩燥不安還是低迷頹喪; 是忐忑不定還是慷慨激昂, 只要到了這樣的所在, 甚至只要一點點接近的聯想, 心就定下來了.
要望遠, 除了登高, 還得地廣. 上艾菲爾鐵塔看巴黎夜色, 終究仍在玻璃窗內. 上阿里山看日出雲海, 才有那種山外山的無際無涯. 多年前曾至美西遊大峽谷, 從峽谷這岸看過北岸, 中間是層層疊疊, 經科羅拉多河百萬年來切割, 漸層以降的緒紅山谷, 載人載貨的驢子小徑, 細線似地一路迤邐至谷底河岸. 還未見過世面的我初次出遠門, 對著那夕陽下一片無邊連天, 滿心讚嘆, 在胸臆的感想找不到適切的言語抒發.
BBC迷你影集Wives and Daughters ( by Elizabeth Gaskell, 台灣譯成錦繡佳人)在影集最後增加了小說未寫完的結局 (題外話, 我相信小說即使寫完, 也會和BBC一樣啦). 有情人不但終成眷屬, 女主角還和夫婿一起到了非洲繼續研究探險. 片尾, 主題音樂響起, 夫婦二人走在一處廣垠的高地邊緣, 左手邊可以探看底下土黃色的寬闊土地, 同心的兩人漸行漸遠, 直到看不見的天際. 天地間如許遼闊, 渺渺的近乎遺世的心卻如此接近.
去年電影版的「傲慢與偏見」, 有一幕是飾演Lizzy的Kiera Knightly站在一處危崖上, 風吹著若有所思的她, 鏡頭帶遠後, 英格蘭鄉間的空曠, 危石和蒼茫, 充溢整個銀幕. 不知為何有一種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的感覺. 我雖然也嚮往「風吹草低見牛羊」那樣的天蒼野茫, 可是對英國, 特別是蘇格蘭高地的山石嶙峋, 冷冽的空氣, 和「理應」產生神話的氛圍也是懷慕不已.
曠野的風景讓人想要遠行, 可是在室內聞到書的味道也讓人想要速速出門, 選個地方讓人可以撫觸它的肌理與顏色. City of Angels 電影中的圖書館明亮, 建築特別, 設備很新; 不過一排排的書架還是保有傳統圖書館的樣子. 層層書架間, 另一排的走道上是那個天使在探看啊?
記憶中第一個幾乎天天去的圖書館是大學時的院圖書館, 是個舊舊的, 沒什麼特色的建築. 地下室陰涼, 有股多年不見陽光的霉味. 總有一些沒怎麼被借閱過的書在那裡杵著, 有些書頁和書背, 像詩句中說的有著「曬圖日影」. 我想即便書本身, 大概也忘了自己是怎麼進來的吧.
Dan Brown達文西密碼(Da Vinci Code)中的蘭登教授在解謎之前, 其實已在梵蒂岡解救過世界了 (Angels and Demons). 十分神往那外人無法得以進入的教廷圖書館. 經過溫度、濕度控制, 密碼、軍隊保護的中世紀珍本, 在那裡渡過了悠悠歲月. 雖然是無法得見, 但隨著Dan Brown的形容, 也好像是自己的手指畫過那些書架. 總之是樂事一樁 – 反正有時間壓力的是蘭登教授, 我們的時間儘可以慢慢揮灑.
以前背英文單字只知Library是圖書館, 認識JA後才知家中的藏書室也用同一字. 我常想像自己也有個圖書室, 最好是像電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裡的希金斯教授家一樣:順著牆一溜整排的書架, 還有個旋轉樓梯可以上下. 桌上置一盞閱讀燈, 軟軟的沙發, 有個放些莫名奇妙蒐集的櫃子…..嗯, 最好可以有個什麼來代替煙斗, 那就完美無缺了.
說到完美無缺, 有線頻道Travel & Living一天到晚count down所謂世界有名或完美的前十大某某沙灘. 這些地方都只像渡假「天堂」, 不像天使會去的地方. 我懷想的是空無一人的, 或至少是人很少的所在. 有一道木頭階梯連到屋舍. 海風吹打著白色的百葉窗, 米色窗簾被風吹鼓著, 同樣的木製迴廊留著夏日剛走的痕跡…..像電影To Gillian on her 37th Birthday裡一樣.
無人海邊不知為何讓人想起陶喆歌中「那段愛情, 有點遺憾」的句子. 在City of Angels 影片結束時, 已變為凡人的天使雖然仍能到海裡與浪沉浮, 真愛卻已成記憶. 而在To Gillian on her 37th Birthday裡, 失去妻子的男主角懷抱著不渝的愛, 像電影海報上那樣, 攫住那只有影子的思念不讓它離去. 為什麼與愛這麼接近卻又錯過? 為什麼曾經愛過卻那麼快失落? 電影中的遺憾常讓人戚戚難忘.
但我喜歡的是當清晨的第一線陽光隨浪拍上沙灘, 映照鷗鳥覓食前彎的頸項, 風充滿海洋的氣息, 耳中只有潮汐的聲音. 想像裡似乎迴盪著假日同歡時友伴的笑語, 而現在, 自己兩行腳印, 是沙上唯一的痕跡. 心裡飄著Rod McKeun 在海浪聲裡呢喃的詩句 …Mon Amie… La Mer (My friend, the sea)......
希望像一個天使, 我選擇在這三個處所遊憩.
- Mar 21 Tue 2006 16:03
說字

有些字稠密, 濃度很高. 讀完如赴一席盛宴, 必須佐以解析的纖維, 否則鬱積心口, 成為杯酒難消的塊壘.
有些字冷僻, 溫度很低. 像森冷冰川遺跡, 或像峽灣峻然危立. 要得知它的消息, 要有絕地破冰的勇氣.
有些字華麗, 亮度很高. 像站在巴洛克式宮廷中, 金碧輝煌抱擁錦羅繡緞, 熠熠炫彩, 拋出優美弧度的虹.
有些字輕逸, 強度很低. 是山巔煙嵐或溪澗飄葉, 即便微風輕哨或泉石琤琮, 也是林間低語, 水過無痕.
我取如水淡字, 彩度低一點, 透明度高一點, 清清淨淨. 是洗浥輕塵的渭城朝雨, 是柳色尚新的青青客舍; 是執手相看, 清秋離別的長亭.
- Mar 19 Sun 2006 10:45
不求甚解與狂喜 -- 一個普通讀者的"普通"告白
喜歡亂讀書,不過是個不求甚解的人。有個朋友即使讀武俠小說都很慢。我問她都在蹭什麼哩?回答竟是她在琢磨那書中所描繪的招式。另一個朋友的先生從軍中退役,很喜歡Tom Clancy的小說。他問朋友像我這樣一個完全不懂軍事術語和戰備的人,為什麼也看Tom Clancy的小說看得那麼津津有味?
為什麼不?因為它們是小說啊!這些描繪並不影響我了解情節的跌宕起伏,或是區分各角色的人格特質。我也許不知道亢龍有悔如何比劃,但我知道它威力強大,直取敵人要害;(而且招式簡單,方便郭靖去學。金庸不會把它派給令孤沖的,否則他一定下不了思過崖。)我不知道潛艦怎麼運作,某一型的戰機配備何種飛彈, 性能如何,但完全不妨礙我了解雷明斯艦長(或者說,史恩康納萊。對我而言,他們已經二合一了)如何將潛艦帶出蘇聯,奔赴美國投誠。我自問:了解了這些細節之後,會讓我更喜愛這些故事嗎?如果不了解這些,會讓我誤會了故事或減低它的(客觀性的)價值嗎?
所以我總是抱著看故事的心態一路把小說看下去。我驚訝於作者的想像力;我佩服他們的學識涵養;我不明白一個人怎能在自己的專業之外, 還能有這樣豐富的常識?同樣一天24小時的時間,他們怎能又讀書,又做研究,又能創作?這些思緒奔流在我的潛意識裡,但是讀小說時,故事就是故事。每當有人問起「為什麼」的問題時,我通常莫知其所以。喜愛是一種感情,而感情,何時變得可以分析了?
即使喜愛的是某種事物也是一樣 -- 喜歡就是喜歡,那管那事物源由?年少時期,甚至覺得一件事物若能被細細說明喜歡的原因、好處在那裡、幫助有多少等等...都是件「太理智化」的事了,私心認為,那樣的喜愛不夠純粹。有些有份量的評論和分析文章,尤其喜歡引經據典,我的「喜歡情緒」常被這樣的分析弄得索然無味。
最近因重讀「理智與情感」,看到幾段描繪瑪莉安(情感)的話,是自己之前讀時沒多加注意,或者不曾意識到的。JA描述瑪莉安是:
『只要提起任何令人喜愛的娛樂就可以引起瑪莉安的談論。…她提出了自己最喜愛的作家,並以狂喜的態度評論著。』
『她做任何事都非常認真、非常熱情,有時她說好多好多話,並且總是很激動,但是她並不是真正地快樂的。』
『…只要一個人不如她說得快,不像她本人那樣欣喜若狂地讚美自己喜愛的東西,她就會說這個人不坦率…。』
我想到自己其實在某方面就是個瑪莉安*,我用激動的語氣說明我對某個作家,對某件作品的喜愛,大部份時候真的是只有狂喜二字可以形容。別人只要沒用類似的語句表達他的喜歡、沒有手為之舞,足為之蹈,我就會認為這個人不像我一樣喜好,不必多說。但是我說不上來是什麼叫我喜歡,有什麼因素讓人沉醉?談到分析,我總是speechless。
最近有了部落格,常到處看文。反倒是友格小品似的文章, 敍述格主如何喜愛一件作品的文字讓人心有戚戚,而且不再認為經分析後的喜愛少了純粹。如果細細思辨自己對所描述的作品的感覺,也確如人家所分析的一樣。那種共鳴,其實比獨樂樂還要快樂。雖然我還是不喜歡考究型的文字,痛恨字字訓詁似地錙銖必較,但是卻開始學習找尋那引起我狂喜感情的細微之處。
我仍是一個「普通讀者」,希望如吳爾芙(Virginia Woolf)所說的:
『普通讀者迥異於批評家與學者。他受到的教育沒那麼好,天資也沒那麼得天獨厚。他讀書不過是自娛,並不是要傳道授業解惑。最重要的是,他被一種本能所引導,以他能弄到手的一切零零碎碎的東西,為自己創造出一個整體。』
註:讀安法第曼(Anne Fadiman)的【愛書人的喜悅】(Ex Libris),她說自己『…成為一名受哈代影響的青少年時,我非得把我的男朋友歸類為達門(Damon)或克里姆(Clym),才能和他們談戀愛』。我多希望(即使帶著偏見)自己更像個Lizzy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