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 26 Sun 2008 15:45
關於娃娃屋
- Oct 21 Tue 2008 23:15
書隨想_部落格閱讀
如果不是很多人都把部落格當成日記,而且幾乎都與現實的生活或工作區隔,實在應該把部落格網址印在名片上的。就像過去朋友間交換電話號碼,後來交換電子郵件號碼一樣,部落格可以達到的功能真是多了。摒除把部落格當碎碎念或虛擬社交場所的不論,許多部落客的書寫,其實都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最大的好處,做為一個閱讀者,可以見識到許多不同的議題與觀念、關注或討論,而且幾乎是免費的;而部落客不會囿於過去一定得投稿、演講、出書等極少的曝光機會,就得到一個抒發的園地,各取所需,樂哉。
要說有什麼比較不如實體出版品之處,對我而言,不能或坐或臥的讀、不能隨時隨地的讀而已。去書局可能一眼就能看到中意的排版與封面的書,然而網路上卻得一個個網址地試,耗費心神力氣大些。紙品容易看到的,也就是書局和出版社希望你看到的,挑選容易,範圍卻窄;網路上挑著看似辛苦,涵蓋面卻廣,常有意外驚喜。
回想首次的部落格閱讀,和開始試寫部落文章的時間接近,太概是自己「撩落去」,就容易東看西看的結果。我的初始經驗是Nora's Reading Room, 網站設計與文章內容臻美,不但讓我打破做個默默潛水客的習性留言,還把人家的文章從頭到尾讀過一遍,即使現在版主已經不再更新,時不時仍會回去重新溫習。一度很想全部印出來,深怕那天版主關版,再也沒機會讀了。
於是養成一個把喜歡的格子的文,從第一篇開始全讀的習慣,像個拿到作者送來初稿的編輯或排字工(現在電腦排版,當然是沒有了)讀著一本尚未寫完的書,我這邊廂讀一些,作者那邊廂繼續寫一些。不小心趕上作者進度,好吧,再找另一塊肥沃草地轉進,小繞一圈再回來。這樣的讀著,讀到有兩個部落格主出了書,還又買書,重新把在螢幕上讀過的字,在紙張上重看一次。
網海深廣,實在很難大海撈針地找到對味的文字。知名的部落客老貓曾有一篇文章,提到因為現在的文章載體就在螢幕上,作者和這個出版品之間,少了過去「編輯」這個媒介,舉凡校稿、編輯、美工排版、插圖等等,都是部落客一手包辦,又因為不是人人都有這種能力,所以以他之見,大部份的部落格其實並不是很有「可讀性」(容易讀或好讀,不是值不值得讀)。我因為沒有這種編校能力,逛格子時不完全是照老貓所列的條件挑選,但是眼睛很差,暗色格子一律跳過;耐心不足,版面出現太慢也會跳過;易受廣告欺瞞,格名太怪太可愛太瓊瑤式文藝太......,也是跳過。跳過太多格子了,或許已經不知幾次地和喜歡的文字擦肩而過了。惜哉。
即使有華文部落格大獎或類似的,具指標性的參考在,也不是格格對味的。更何況,常常有些低調的格子,其實可能很適合自己的胃口,被大網子一篩,就成遺珠,端靠運氣好,鬼差神使才能碰上。我也利用aNobii撈魚,網上書櫃要是顯示和我的書櫃相似性高,通常櫃主的部落格我也會較有興趣。可是,偶而還是會有某種空窗期出現,我的閱讀模態還在「想讀」,可是溜過的格子偏都休息中。歎!
有一日和朋友聊天,說起哪個部落客如何如何,或讀到哪篇文章如何如何,她偏著頭問:妳怎麼好像都在讀部落格啊?是啊!我怎麼好像都在讀部落格啊?
ps. 才舖文,今天(20081026)又讀到米果這篇文章,講的再清楚不過。易讀性真的是關鍵啦!
- Oct 19 Sun 2008 13:13
練習_拍立得
風從髮間穿過, 向著海去了
波浪起伏時, 粼粼
山上水面應和著

路從林間穿過, 向著夢去了
遮篷的二輪馬車, 轔轔,
誰在遠方唱歌?

雲從窗間穿過, 向著山去了
思念是唯一的行李, 青青
流浪誰需要理由?

雨從書間穿過, 向著夜去了
白日的兩張弓, 輕輕
印在心扉角落
- Oct 13 Mon 2008 12:20
讀詩後_20081013
所有欲名無名的情事
總留在唇齒之間, 或在眉梢眼底,
無需複習, 不會忘記
夏日都過了,
思念開始帶著雨意
南國的椰影跌落青天之外
虹霓攜手後, 心事遂一覽無遺
所有欲名無名的心緒
如海潮細語
停在微光凝佇的額際
當路樹換上新的葉子,
我們需要一個長長假期,
秋光漫漫中你走來,
夢與真實的蒙太奇
是否還需描畫白雲邊境?
相擁微醺, 執手就是天晴
讀 Emma 十月十一,天氣晴
- Oct 12 Sun 2008 10:19
瑣事081012
家中原是務農的老爸,因為比兄弟們會讀書,其實參與的農務甚少,但是三餐卻在在顯現農家本色,好米食之外,習慣性在碗中把飯添的很滿,壓的紮實,菜色如何反倒不講究,絞肉醬油舀個一兩匙,就能把兩碗飯吃完。
不知道是不是農家習慣使然,老爸總覺無飯不飽。漢堡剛引進台灣那幾年,他公司有外國技師來台灣,中午常讓司機買個漢堡,配上一小杯可樂,就打發掉一餐。幾個同事們也跟著點同樣的東西,下午三點不到,每個都餓得前胸貼後背,納悶著那個高頭大馬、虎背熊腰的技師,只吃這兩三口東西怎麼撐的住啊?(其實想的比較像是:怎麼長的大吧?)
Rainer在柏林剛搬到波茨坦廣場附近時,週圍還在建設中。從客廳落地窗看出去,可以看到類似我們工地也常見的速成屋辦公室。他們上班的很早,八點鐘就陸續開車來了-很多都是BMW, Audi, 為了他們開的車,老爸已經快瘋了:哪有做工仔的駛BMW啦!通常工地的人會換上藍色連身工作服,清道夫則換上橘色的。下午四點一到,換回自己的衣服收工回家,老爸又嘖嘖念著,安捏哪有像做工仔的啦!
我知道老爸說這話沒有貶抑的意思,事實上,他做了一輩子司機,勞動階級,自認和做工仔沒什麼差別。但是在台灣,至少在我住的鄉間,以往老闆們都不見得開外國車了,工人們也僅圖溫飽,摩托車上除了自己,還要疊上四個小孩,也難怪他看到開BMW的工人們要大驚小怪了。更何況,我們的工人很有電視上提神飲料廣告那種阿莎力本色,和德國工人在外表上就很不同。
弟妹去超市買菜時常會邀兩個老人家一起出門,他們那幢公寓地下室與旁邊的購物商場相接,不用鑽出地面就可以買菜辦事,下雨下雪時,一身乾暖的進出,非常方便。商場上有簡單的café, 高高的小桌是給人放飲料的,只能站著吃喝(那桌面大概是老德們前胸的高度,完全歧視我們矮人界的設計。)老爸看到工人們站在那裡,一小罐汽泡水或果汁,拿在手裡小小的一塊麵包,頂多加一根香腸,又開始大搖其頭:安捏哪吔呷吔飽啦!
現在老爸的飲食習慣其實改了許多,(有點被動的)。今天April和我打算吃Subway三明治,老媽向來沒意見,我們決定讓老爸也試試。也許他又會說:安捏哪吔呷吔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