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年少的時候,有段時間我很迷三毛。大概是先在報紙上看到那些在撒哈拉沙漠發生的故事,有種無法抑扼的欽羨:那塊沙漠不再是地理課本上的一個待考名詞、那塊沙漠原來還是可以去,甚至可以在那裡生活的、原來一個女子可以去到那麼遠的地方。生在島嶼上,又兼年幼
且眼界未開,在一個需要特別條件的情形下才能踏出國門的時代裡,到異地是件超乎想像的事。 

 
生活就學都在小村落裡,鄰人和我家沒甚差別,都是做爸爸的勤儉工作養家,做媽媽的做手工貼補家用,晚間飯後,就像書中說的,每家都其樂融融-差別只在「家庭即工廠」,幾乎都是在電視聲伴著邊工作的聊天聲之間渡過;每家熄燈的時間也差不多,而第二天很早時,幾乎每家媽媽都已經在廚房裡忙著做便當;然後小孩上學,男人上班;生活大抵是平常而無起伏的。所以自從我讀到雨季不再來,知道三毛選擇不去上學,名字還是自己選的、家人送她去學畫、在家自修、讀一大堆文學作品、到文化大學哲學系旁聽、等等等… …在我們順著軌道走的日子裡,這樣的生活也是件超乎想像的事。
 
 
三毛自己說過,在雨季不再來之後寫的文章『不是文學』。顯然那個青澀歲月裡發表的文字,才被她視為創作。我一直停在『雨季』所代表的意象與時代,感覺上,台北的雨季、西雅圖的雨季、亞馬遜的雨季、安崗山下的雨季,通通帶著翠綠的青草與泥土的氣息,通通有著我「少女史卡茲」的情懷。連在書架上看到Elizabeth Bishop的詩集寫給雨季的歌、影音架上看到電影『雨季的婚禮』,都對名稱喜愛不已。
 
 
時間一輪一輪的輾過,人即使不由自主被帶著走,終究要上路的。雨季過去了。雨季過去後,每條路都是日光大道了。
 

三毛『一條日光大道』
這首歌詩,聽時似乎有光線穿林越雨灑落,還有陽光照拂的溫暖與美麗。在雨季不再來的幾篇文章裡,三毛常自稱卡帕,(也就是Kapa, 河童的日文發音)。在李泰祥的音樂演繹下,在齊豫清亮的歌聲中,最後一句帶著就要出發的抖擻精神。啊!上路吧!這雨季永不再來。
 
 
一條日光大道
: 三毛 
:李泰祥 
演唱: 齊豫


一條日光的大道 我奔走大道上
一條日光的大道上 我奔走在日光的大道上
....KAPA KAPA 上路吧
這雨季永不再來

拋下未乾的被褥 睡芳香的稻草床
陽光為我們烤金色的餅
.....河童你要到哪裡去
現在已經天晴
陽光灑遍你的全身
我只要在大道上奔走
......KAPA 上路吧 雨季過去了
......上路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oyagefeb 的頭像
    voyagefeb

    Voyage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