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三個字使我想起藍天下的小紅房子, 而法蘭西是微雨的青色…
張看.私語 張愛玲
~~~~~~~~~~~~~~~~~~~~~~~~~~~~~~~~~~~~~~~~~~~

這是張愛玲在書中說她對英國和法國的印象. 那時她的母親剛從國外回來, 帶了一些歐洲的物品回家. 從看到的東西想到產地, 於是有了上述的聯想. 她的母親告訴她英國是常下雨的, 法國是晴朗的; 可是張愛玲”沒法矯正我最初的印象”.

仔細思索, 我們難道不也一樣? 所謂聯想就是這麼回事吧. 原本我們對一些個別的字就會有這種感覺, 小時候讀林良教女兒寫作的文章, 把這樣的感覺稱做”語感”. 還認為只要培養出語感, 寫字行文將如行雲流水. 聽起來似乎可以擁抱那些字詞, 和它做朋友似的. 其實每個國家的人對自己的語文會比他國人(non native speaker)來得有感覺. 那是種文化烙印, 社會風俗宗教的層層堆疊, 讓一個詞不再只是一個詞, 而是腦中的意象幻化為眼前的文字. 中國字由於象形, 本來就是圖畫; 會意字需要領悟則像猜謎, 涉及這麼多閱讀的心理活動, 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感覺?

有些字詞雖然不盡讓人誤會本意, 卻讓人感覺多多.

舟子

這兩個字總是讓我想起水鄉江南的一葉扁篷 .

也許是小河流淌的兩岸人家, 也許是天光雲影的半畝方塘. 田田蓮葉間, 說著吳儂軟語的少女們採摘菱藕; 青青柳色裡, 搖櫓的桃花少年輕過板橋; 斜風細雨時竹笠簑衣不須歸, 離鄉背井時曉風殘月帶淚看. 那相對輕緩的步調 , 渠道阡陌相連的想像畫面 , 常讓人忘了其實大部份的人都在為生活奔忙.

翡冷翠

即使我們不是但丁, 也會想在這個地方與摯愛的人重逢吧? 那文字表面青玉沁涼的色澤, 那在唇齒吐屬間輕脆的音符. 也彷彿可以看到文字後 的山色水聲, 看到藝人師匠的創作, 看到傳承至今, 我勉力追隨而不可及的腳步.

而我, 只求一角藍天, a room with a view.

枯山水

日本京都古刹龍安寺的方丈庭園, 有著聞名的枯山水. 譬喻海洋的細沙庭院中, 有石15顆, 象徵海中諸島. 多年前不知在那個刋物上讀到一篇短文, 作者敍述她參觀龍安寺時, 怎麼數, 庭中石都只得14顆, 滿懷疑問而求教方丈. 方丈回答:「妳心中那顆石頭放下了嗎?」

一直喜歡這個有點禪意的小故事. 坐在院中與石對望, 看那仔細耙整成渦旋狀的細沙海洋, 炎炎夏日中有涼意, 紛紛擾攘裡卻澄定. 山水何枯之有?

碎形理論

(如果用混沌理論來稱呼它 , 難道不會覺得那學理更是曖昧難明嗎?)

一直覺得這個名詞好美. 不知為什麼讀到時腦海裡出現的總是雪花的結晶片片. 六個邊對稱延伸, 白晳燦亮, 像詩人描述的掛在飛簷的一顆星; 當然更像理論本身: 狀似混亂的外形下, 是有次序, 甚至有美感存在的 – 隨機中有非隨機的模式. 我真正喜歡的是「蝴蝶效應」的例子: 一隻在紐約的蝴蝶搧動翅膀, 引起太平洋的滔天大浪…




註: 明明胡思亂想一堆, 一旦提筆, 呃, 一旦手在鍵盤上, 全部文思飛光光, 實在是…..追逐靈感使人覺得工作無趣, 而努力工作卻遣走了繆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