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當代推理小說家的作品有個惱人的問題:就是他們都還活著。


並不是說希望他們都已故去,而是因為,至少,已故作家的作品都已「固定」(那是說,沒有個張三李四突然在某天舉手說,他又找到誰誰誰的某篇未曾付梓的文章。)共有多少書,自己讀了多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出版社剛出版的當代作家作品就不一樣了,對於喜歡的作者,三不五時得去書店「掃街」,查探是否有新作品面世。又是個不喜歡和人打交道的人,只好不走洽詢出版單位的那條路;當然,這樣同時也達到逛書店的目的。


等待有很大的原因是無法讀原文版,只好苦苦等待出版社行好為善,隔段時間丟出些紙頭來餵養我們這些迷眾;另一方面,在此地推理類型小說才當花萼初放的時期,其實書店裡也找不到想要的原文書。上網讓這些書遠渡重洋而來當然也是一種方法,可惜所費不貲。除了等,誰也沒法度。(絕對承認這是不積極的懶人藉口)


想起了剛開始及後來等待馬修史卡德的那段日子。


一本小說被生吞活剝了,下一「頓」還不知在那裡。三天兩頭地到書店去,絲毫未曾猶豫地直接走到推理小說區,逡巡一遍-還是沒有新的。一種癮頭沒有得到滿足的失落感直衝心底:怎麼辦?這個週末怎麼辦?那種心情,想來所有急待結局的人,無論是之前等待哈利波特續集的小朋友、或是隔週才能看到連續劇和影集後續發展的觀眾都能體會。


於是「無魚蝦嘛好」(是說未讀之前的止渴行徑,倒不是所選的書比較差),拿起另一系列的書。不同的出書排程正好彼此填補,變成閱讀的一段快樂時光。然而天有竟時、好景不常,出版社終於還是把該作者當時在「世上」的書出完了,於是等待再一次開始。只是,習慣了的口味很難找到備胎;這一次也不是出版社還未譯完或出版,而是作者根本還在醞釀中,等待時,有種好似他會就此停止、再沒有後續的莫名驚恐。


漸漸地,進入書店直接走到某區的習慣路線終於打破。好一陣子常想,難怪有人覺得讓自己在最絢爛時引退是好的,留給人緬懷,而且停在高點不會再改變了。像Josephine TeyMaj Sjowall、PerWahloo,讀完後嗒然若失,結束了,再沒有了,感到很遺憾,但也因不用再苦苦往下追而了無遺憾。心情上或許矛盾,可是帶有不必再緊迫盯人的放鬆。


「啃紙頭的山羊」(三毛的話,不太好聽但描述蠻詳實的)只好再找其他山頭。


記得在「每個人都死了」讀完後,有種幕終將落下的惶惶然,結果在不經意間發現了「繁花落盡」。大概是心理上已預備了故事到了終點,神探年紀也大了**,這次終能如蠹魚頭所說的「跟他一起老」


然而世情是這樣的,以為的結束,常是未預見的,另一個循環的開始。**



* 連作者年紀都大了,今年二月十九日來台簽書會,髮上早見飄霜。
** 前陣子開始把【謀殺專門店】當成另一個山頭,買這個月的書時突然看到Minette Walters的新書,愣住了幾秒,馬上抄了書在手裡一起結帳。想起彼時苦苦等待的日子,寫篇小文算是購書後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