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三代。
 
 
Well, 有時候, 或許只有兩代, 有時候, 或許超過三代 – 得看用什麼角度來決定。
 
 
我說的是最近出現頗多的, 現代小說家以過去為背景, 故事一路綿延到當代的小說。其實多少以歷史為基礎的小說, 也不是近年來才出現, 只不過因為結合了考據的因子, 讓小說的面貌更形豐富. 書銷的好, 追隨者自然出現. 有許多故事讀來十分雋永有趣, 有時也感慨很多. 陸續地讀下來幾本書, 在潛意識裡可能一直有類似的想法, 遂在讀中性時, 好好地反芻了一遍.
 
 
仔細體會原先模糊的想法, 大概都是著迷於當代人物, 卻寫了過往的事跡; 而這事跡不止時間發生在過去 – 甚至是久遠的過去 – 也在事跡發生的週遭環境. 不是只有事件在過去一個點或線, 而是在那個時代裡, 人們是如何面對或處理, 解決或掩飾, 寬容或撻伐… …種種相關的人文或社會背景. 在這些故事裡, 有許多細節考證, 許多時代氛圍的描述; 不同於現代的行政區域, 使用的器具與機械, 路上的(所謂古董)車和人, 遠方的工廠或不同的城市, 旅行的方式與交通, 迥異的風俗與信仰, 特定的社交方式… …另一個世代的面容. 對應到今天, 無論種種變遷有沒有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痕跡, 想到有人如「文件考古」般地完成一部小說, 所花的心神力氣, 實在是太感動了.
 
 
即使不是小說, 讀推理莎士比亞時, 光是一些從莎翁筆下挖掘出來的場所與職稱, 就讓我這懶人回想起過去上學時的考題, 例如, 試述屈原流放七次所經之地. 我還記得當時拿到考題十分生氣, 又把愛因斯坦的名言掛到嘴上來碎碎念 (何必把要用時查的到的東西記在腦子裡呢?) 然而時間流過, 我終於了解, 你不可能不知道其人經歷的人事地物, 而妄想了解他的作品. (但我還是要說: 包老師, 我只是修楚辭, 沒想要把它當一生職志啊!)
 
 
小說家當然可以很偷懶的一筆帶過去. 即使他描寫的是100年前的事情, 也只需在章節前面寫著: 現在是1907年就好了. 更何況, 年份常只是交待時空不同, 而故事或許只發生相關人物之間, 只在彼此心上, 不需關照外面的大千世界. 故事一旦說完了, 讀者的閱讀的情緒也到一段落. 再不然, 寫些未來虛擬想像的時空也好, 創造力更可發揮呢!
 
 
但不, 寫上溯遠祖故事的作者們沒有. 他們細細描繪一個即使在泛黃的黑白照片裡, 也看不到的情景: 也許作者聽自己的長輩提過, 但若不是到圖書館好好研究, 疊上一堆參考書目, 翻遍相關的文章圖片新聞, 旁徵博引, 再加上自己的想像 (是的, 一定有自己的想像), 我不認為可以寫出這些過往時代卻如近在眼前的故事來. 使我完全相信這樣的背景描述是作者所親見, 使人在閱讀故事時, 不自覺地沉入那個時代. 好像自己走在羅馬尼亞的街道中, 看到那所修道院, 好像自己看到西班牙一個存著古書之墓的高高拱門, 好像自己正從希臘搭船到美國, 在艾利斯島通過檢查, 又搭著火車到汽車剛開始量產的底特律來.
 
 
種種的內心活動與對話推展著正在讀著的小說情節, 而中間似乎不是故事重點的環境描繪, 卻使我一再停步思索: 讀玫瑰的名字時, 希望自己西洋文化史至少多記得一些, 恨不得誰能三言兩語把黑暗時代重新向我brief一次; 讀謎情書蹤時, 再一次興起把Regency時代的相關背景讀物好好研究一下的心願; 讀歷史學家時, 和朋友開玩笑說, 得去羅馬尼亞或保加利亞, 好好「考察」吸血鬼的傳說之地; 讀但丁俱樂部時, 我懷想過朗法羅時代的美東劍橋; 而現在讀著中性, 恨不能到20年代的底特律去探頭看看.
 
 
據說讀歷史是為了現在。我以前實在超討厭這個科目, 搞不懂「那一年誰誰誰做什麼」何以成為一門學科? (更何況, 要用的時候查的到啊!) 後來發現當成故事讀, 不去管什麼鑑往知來, 其實蠻有趣的. 而現在有人不但整理出來, 還把它夾帶在好看的小說故事中說出來, 就更使人愉快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