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規格書讀的我昏頭轉向會不會是太久沒接觸技術文件了?還是軟性的文字果然會影響閱讀能力?雖然不致於哈欠連連,一些煩瑣的細節, 繁複的公式還是讓人眼皮沉重。想晃到超商帶杯咖啡回來繼續奮戰,竟被同事揶揄:今天妳又不用cycle
 
 
***
「任何有字的東西都要拿來讀一讀」,13個故事裡的主述瑪格麗特如是說。
 
或多或少地,我覺得自己也有點類似習性。任何有字的, DM廣告單, 店招, logo, 迎面來人恤衫上的文字或圖案......管它是否過目即忘,管它符號有無意義,很自然地溜過視網膜的濾網。瞬息間的input,萬分之一微秒的CPU處理。我的大腦或許沒有隨意丟棄這個訊息或符號,只是它和我一樣,常沒有組織地亂塞,壞軌愈來愈多, 於是種種事物又像初識一般。
 
 
***
安法第曼在愛書人的喜悅書中說,家中她唯一沒讀過兩次的書,是她福特汽車的使用者手冊。
 
之前書少時,有許多小說真的是一讀再讀;然而養成網上購書的習慣後,閱讀速度卻一直跟不上買書的速度。近日看了在網上書櫃的閱讀進度資料後,卻發現近期買的書,竟然啃的比想像中的要多,心頭一陣沒由來的歡喜。人啊人,閱讀焦慮是為何?
 
***


史卡茲 (Skaz) 指一種帶有口語特質,而非一般書寫文字的第一人稱敘事法。在這類小說或故事裡,敘事者稱自己為「我」,稱讀者為「你」,且這個「我」使用的詞彙與句法都帶口語特色,看似自然地敘述著故事,而不是發表一個精心建構、修飾的文字報告。

 

少年史卡茲 (Young Skaz)

小說的五十堂課  大衛.洛吉


大衛.洛吉解釋少年史卡茲,舉的例文是最近封面改版,重新推上書市的麥田捕手。我有稍微考慮,但並非再三考慮,還是買了本新版本。(可不是電影中的Mel Gibson,進了書局一定得買此書)

 

有些書買上多本是為了備存,有些書卻是帶有感情。這本書光讀著書名,通往過去的任意門就會開啟,我回到少女史卡茲的時代,和書中的霍登一樣,擔心起中央公園的湖水結冰,鴨子怎麼辦呢之類的瑣事來。青春期時沒有什麼叛逆情事、沒想到「你們都不懂我」等等;更別提想到守在麥田邊,別讓其他孩子玩耍時墜落。只有入冬下課時的天色,帶寒意的風迎面而來,騎著單車在近乎無人的公路上回家。在經過一片陰暗的竹林時飛快踩過,寂然又溫暖的矛盾感覺。不需再次讀完故事-雖然細節我也忘了差不多了-只要讀過書名,傍晚的麥田會就會出現眼前。

***


然而,又有誰閱讀是為了達到某種目標,無論這個目標是多麼可取?一些活動,我們參與其中,難道不正是由於它們本身值得我們去參與?樂趣,不就是最終的目的?閱讀不正是其中的一種嗎?至少,我有時夢想著,在最後審判的那天,那些偉大的征服者、律師和政治家前來接受他們的獎賞──王冠、桂冠或英名鐫刻在不朽的大理石上,萬能的上帝看到我們腋下夾著書走近時,他轉過身來,不無欣羡地對彼得說:「瞧,這些人不需要獎賞。我們這裡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他們,他們一生愛讀書。」

我們應當怎樣讀書
普通讀者   維吉妮亞.伍爾芙













重新拿起普通讀者時,鬼差神使先讀了這全書最後的一篇。後來才發現,有許多談讀書的文章提到這本書時,也大都建議從這篇先讀。

 

 

一直以來,我總是把「分析會少了喜愛的純粹」掛在嘴上。因為無法敘說喜愛一書一物的理由,於是強詞奪理。其實是沒有真正整理出自己的想法,一些感覺像縹緲的影子飄盪眼前,然而只能在人家組織過的想法裡,才能指著說,是的,是這樣沒錯。可是平心細究之下,仍只有一句喜歡,愈喜歡的愈是講不清。

 

 

據說這樣不算讀通的,客觀一點,退後一點地看自己的書,終於肯對自己坦白:是的,沒讀通。一排排書放著煞是好看,一段段文字雖曾經過眼前,但它仍是它,我仍是我。不是沒有一點氣餒的。幸好我是一個普通讀者,在書還是沒讀通之前,至少我為閱讀的樂趣而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