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A room of one's own (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的心性大概都有點貪小便宜罷?很多的商品訂價尾數都是 9或99元,認知上的價格似乎比實際的價格還少了一百或一千,事實上只少了一塊錢;要不就是一件若干元,三件取個整數;也有一件不折扣,加購第二件給個很低的數目......等等等,促銷的辦法琳瑯滿目,一時不察就起心動念,貪圖折扣或贈品,常常一發不可收拾。

 

我就是。

 

不過這次懊惱的不是多花了銀子,而是少了一套贈品。話說上誠品亂晃時,看到西西兩本和房子有關的新書。基於一定要報效一點給書局,免得它營運不佳收攤,沒了亂晃看白書的機會,豈不因小失大?所以先買了談娃娃屋(微型屋)的那一本我的喬治,另一本想回博客再訂。但是這下可好,博客竟然有個兩書合購的促銷方案,贈品是娃娃屋內部照片12張,這這這...... 

 

我的喬治被歸為小說,在我看來更像散文。有我習慣的西西的筆觸,講的又是我也很喜歡的微型屋,書中組裝的屋子是盛行於十八世紀的喬治亞式風格,西西藉娃娃屋的組裝,套句文案上的話「在尋覓配件的過程中,展開遨遊今昔的聯翩浮想;在精巧細緻的隔間與角落,故事與人物隨處綻現。」而我在才讀了十分之一的書頁後,很想要比照書中的形容與實物--從頭到尾只有書封面的照片也就罷了,那唾手可得的12張房層細部導覽卡就這樣一念之差而錯過,跌足而歎哪!

 

引一段第十頁讓我茅塞頓開的句子:

 

十八世紀後期.....餐後男人都留在飯廳,女子退至客廳。這客廳名為drawing room, 我起初不得其解,因為這房間和繪畫無關,後來才知是由withdrawing轉變而來,即是撤退。

  

真的,為了小說中老是提及的「繪畫室」(drawing room),我實在百思不得其解許久了,昨天讀到後,有如醍醐灌頂。

 

另外,這個女士們「撤退」的房間,大致是個次客廳:

 

這是女主人的會客室,又是家庭起居室、音樂室。這室發揚光大,成為仿效法國的沙龍,不但女賓常至,連男賓也喜歡到訪,談文說藝,朗誦詩篇。而女子受了教育,地位提升了,加上特有的敏感和細心,聊天時,不讓男子壟斷,像維吉妮亞.伍爾芙那樣。

  

然後在書中假想的對話中,出現「我只是想到女子也該有一個自己的房間。」的句子。我是如此心有戚戚,不免再看一次自己那 a room of one's own 的分類,再次向伍爾芙致敬。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痞客後台大改版,部落行家都諄諄告誡不要輕易嚐試修改或舖文的情形下,我偏就很好奇地想知道改了什麼?有什麼新功能?知道了後不試一下就手癢,也不管痞客會不會再次「頭殼壞去」,不顧一切就撩落去。

 


「膽識」突然增強也只敢在這方面吧?讀的書一直到最近,才有小丁點的範圍突破。

 




模仿犯

 


這是號稱平成國民作家宮部美幸的推理小說,厚厚地兩大冊,光想到要在文字田裡犛耕那麼久才能盼到兇手出爐,就一整個鼓不起興致來。今年首度放在書單上,本也只是放著,沒想到幾個月沒去博客報効的結果,突然某一天出現在訂購單上。(頭殼壞去的人應該是我吧?)

 


我的日系推理閱讀,似乎都伴著單元劇而行。除了兩三年前石田一良的池袋西口公園外,印象還停在更多年前的山村美紗及西村京太郎。山村美紗的作品以日本古都及特有文化和職人為背景,地點不是京都,就是號稱小京都的金澤等地;涉及的人物通常都從事著花道、茶道、和服製作等等的行業。西村京太郎則是彰顯日本交通的便利與準時,火車、新幹線、這個快車指定席、那個季節特別號列車等等。兩者都屬古典推理,小說看到後來實在乏味,但是改編成的單元劇卻有看Travel and Living頻道的趣味,文化、城市、交通、風俗與民情,讓故事生動多了。

 


日系推理以古典推理(日本稱本格推理)為多,卻少有Agatha Christie那種故事性。所以對日系推理小說實在不敢輕易嚐試,深怕誤觸沉悶地雷,賠了銀子又浪費時間;即使宮部的書都放在書局顯眼處,網路上也多有討論,一直挨到前陣子才決定給它一個機會。

 


小說還在開頭。因為故事同時以好幾股進行,讀了兩百頁除了一些人物的背景,連罪行都還不甚了了。慢慢的還是會讀完它吧-只要其他誘惑不要中途出現。

  




雍正皇帝-九王奪嫡

 


完全是看了Jessica的書櫃後才決定要讀的書。

 


此地二月河的胡雪嚴似乎賣的很好,我總以為是出版社大力推廣的關係。上書局找書時看到二月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書一字排開,又發現這三套書都另有電視劇版本的同名書在架上,才知道有可能是電視劇的威力。除了某些日劇和歐美影集,我大概至少有十年以上沒看過連續劇了,對這些風行已久,當時紅火的不得了的節目,完全是狀況外。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鹿鼎記的影響,清朝諸代,我最喜歡康熙朝。不過三朝都讀完的Jessica覺得雍正寫的比較好,既然要試試新的作家,還是先從可看性高一點的開始,以免又落入以往沒讀幾頁就丟開手的命運。人到底是喜歡八卦的,宮闈秘辛更是讓人不忍釋手。雍正朝第一套九王奪嫡很快就讀完了。

 


雖然九王奪嫡讀的津津有味,也訂了其後兩套書,但以歷史小說的手法來說,我還是喜歡高陽。二月河書中有些大陸用語讀來不慣是原因之一,但是敍事的風格不習慣才是主因吧?也或者,實在讀了太多高陽的小說了,習慣了一個人說故事的方式,總覺得別人的說法少了點什麼。

 


在讀小說過程裡,到網上及實體書局都巡了一遍。高陽寫了好幾本慈禧,但似乎沒有熙朝的故事,真是遺憾,看來只好看韋小寶過乾癮了。

 




姑獲鳥之夏

 


號稱京極堂第一彈的這本「絕版復活」書,封面很是吸引我-有些讓人害怕的詭異但又捨不得移開目光的那種。

 


說過我是個怕鬼故事的人,妖怪故事也是怕的。夢枕獏的陰陽師系列前些年被討論推舉的像是不讀會後悔,我仍是一點也不敢碰;但是京極夏彥的書,卻有種奇特的吸引力,有種深覺不該卻又去做的,那種小小叛逆的吸引力。幸好它是讀品,不是毒品,在書前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終究還是買了。

 


一直以為故事會是時代劇一樣的年代,沒想到卻設在二戰之後。書頁才翻開而已,三流文士的主述關口剛走上往京極堂(一家珍本古書店)的路上。讀來忐忑:作者會怎麼安排故事啊?到底什麼時候會出現妖怪啊?會不會翻下一頁時,它們就像電影裡突然蹦出來的鬼怪一樣出現呢?

 


遲疑又好奇... ...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之一




預訂了維納斯的誕生一書,週五拿到了。宣傳單上,印有她亭亭立在海中貝殼上的畫面。記得過去在誠品聽課時,高老師曾說(同時也引了許多學者相似的說法):照人體比例,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畫的這位愛神實在有問題,特別是兩手不但過長,左手尤其不勻稱。然而,美真的不是件拿來寸寸分解剖析的事,如果只以人物是否具象表現和其表現是否合理,那後來超現實主義大師們的作品,根本沒機會成為流派了。
 
 
我想起波提切利較早的另一幅作品『春』,裡頭的維納斯站立的姿勢也幾乎一樣。我可以想像在她裙裾裡,重心放在一腳,身體稍微斜倚的模樣。面容一樣若有所思,看不太出來目光定焦何處?不知道畫家為何用這樣的面容來詮釋一位愛之神?特別是『維納斯的誕生』裡的維納斯,才從海中的泡泡誕生就面帶淡淡愁容。不過相較之下,我仍然偏愛比較後畫的維納斯。



之二


在網上書櫃Anobii看到有人說:他想了很久才決定要不要把漫畫放上來。對於我,這應該不是問題,因為即使我曾動念想買交響情人夢神之雫(至今也還沒付諸實行),不過從未想過它們是放在書架上的書籍之一。(這算某類歧視嗎?)
 
 
但是最近買的Banksy,卻讓我覺得它應該是一本書(聽起來有廢話之感)。雖然我仍然不覺得塗鴉是可以容許的行為,雖然我可能就是Banksy認為的那類無可救藥,對藝術的看法或認定,有種他所謂的「菁英主義」的價值判斷的人。但翻完書後,我實在很欣賞他的許多「作品」。特別是Banksy對一些教條、社會現狀、世界局勢(幾乎是對美國的嫌惡)的看法,透過圖案或簡單的文字,非常生動確切的傳達了出來。他的畫或許不是masterpiece, 但就像書中的一句標語,那是 wall and piece.
 
 

而且說真的,我們有什麼立場來指責塗鴉不是某種藝術型式?高老師的藝術史課程為每週的內容都給了個章節名稱,進入現代後的一個課程章節名稱是:「巨匠或郎中?」;我真的如此想過那些後現代或超現實主義的,所謂大師的作品。如果我承認看的懂它們,那我一定也看到國王的新衣了。每個人對藝術的看法如此歧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能遽下結論,說塗鴉不登大雅之堂呢?
 
 
是不是過往的教育訓練使然?使我被規約到無法反動或極端的思考?打破既定規則似乎是件很驚天動地的事,Well, 那自己不敢做或做不來的事,拿欣賞的眼光來看別人的作品,不就很過癮嗎?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難怪我會瘦不下來-連對自己都一再食言的人。




 漫長的告別: The Long Goodbye, by Raymond Chandler 
「我從未見如此優雅的醉鬼,也從未經歷如此漫長的告別。」 


在書店看到新譯本上架時,就很想不顧一切買下。只是我誤會了書腰那句「獨家收錄2007年村上春樹為自己新譯的日版《漫長的告別》所寫譯後記<準經典小說《漫長的告別》>。」的話,一直以為是以村上的日譯版再改譯中文的。一本英文小說這轉譯,實在很怕原味盡失。今天決定還是很想要這本書,才發現只是收錄村上的譯後記,實則是為紀念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明年逝世50週年,原譯本重新出版。

 
其實,我並不是很喜歡被歸類為冷硬派(hard boiled)的推理小說,那些打拚中的私探每個都讓我想到滄桑、想到在當時下階層社會打滾的處處艱難。故事不用讀完已經心情沈重,不管最後破案與否、壞人是否被制裁、美人是否得救,有種悲觀的想法一直充溢心胸,反正壞人抓一個會再出現三個、救一個美人不等於救了火坑裡的人;而案件,更是種不斷繁衍的怪物……沒休息個一長段時間,配一些風花雪月的小說,是很難再繼續下一本的。
 
 
但是潛意識裡,我應該是喜歡馬羅 (Philip Marlowe)的。錢德勒筆下這位出名的私探,在腦海裡總是以亨佛萊鮑嘉的形象出現*。碰上或讀到任何希望伸張正義,卻又只有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懸殊比例的微小力量,廉價酒店裡因為隻手難以回天而徒乎負負的男人,寂寞、生活的壓力……總而言之,滄桑。
 
 
* 其實還有其他演員演過這個角色,但我擰不過來了




歐蘭朵: Orlando, by Virginia Woolf
 
 
對於本地伍爾芙的出版品那種品質,我已經碎碎念不知幾次了。雖然沒有一本她的書我讀完過,但就算買來放著未來讀(hahaha)都下不了手。但是游目族近日出版的這本歐蘭朵紙質與印刷都很好,讓人很有一讀,至少是一敗,的衝動。
 
 
這次腦海裡出現的是Tilda Swinton在電影Orlando的劇照。電影雖沒看過,但對她印象深刻-尤其又看了納尼亞後,歐蘭多一時之間和納尼亞裡那個冷冰冰的冰后突然間相混了起來,是因為Tilda的表情嗎?
  
  

2008/07/23 追加一冊



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by Sarah Dunant

文案上說它是「歷史藝術史小說的巔峰之作」。先不管小說設定的時代與地點已經很吸引我,比較奇怪的是,這本書還沒讀到文案,只看到封面時,就有種它應該不錯的想法。


不知道是我個人偏好,還是女作家的作品恰好文案也合我脾味,除了 Eco, 手邊的歷史小說都是女作家寫的。


更正:應該是藝術史小說,難怪我會覺得受吸引。不過,好像沒讀過所謂的藝術史小說耶,不知道法蘭德斯棋盤是不是就算是其一?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聽!骨頭在說話 (Deja Dead) 中文版出版於1999年 - 剛剛翻看書後的出版資料知道的。意思是我可能就在1999年或2000年買的書,還真是久遠以前,難怪一點印象也無。不過話說回來,也不是全無印象,應該是不覺得好,所以對凱絲萊克斯(Kathy Reichs)之後出的書,即使在沒有新書可讀的情形下,也沒有買她的書的意願。 


雖然有些評論認為同樣以女法醫做為主角的小說, 凱絲萊克斯以她的處女作,成功打入派翠西亞康薇爾 (Patricia Cornwell)獨佔的領域,但派翠西亞著名的,以女法醫史卡佩塔(Kay Scarpetta)偵辦案件的小說,我至少讀到第八本才失去動力。如果不是因為案件本身的問題,顯然作為小說敘述故事的技巧,兩者一定有差異 - 假設不是被翻譯給毀了的話。


以個人背景而言,萊克斯是全美社會學人類法醫協會15名檢定合格的法醫之一,但康薇爾的相關經驗則是法醫部門的檢驗記錄員。真正的法醫工作,萊克斯顯然比康薇爾「感覺」上有比較多的實際接觸。然而小說需要想像力與安排故事情節的技巧,就我個人而言,萊克斯的女法醫讀來實在沒勁。過度地用文字 (而非故事或對白) 來形容自身的壓力,與警員的對峙或衝突,那種充满表面的吶喊似的文字,光看就累。我想,康薇爾在成為法醫部門前的社會記者工作,對她的寫作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所以,當看到『尋骨線索』(Bones)影集是以萊克斯的小說為基礎而拍攝的,下巴真要掉下來。影集本身的故事性,和人物的個性真的要精彩「立體」多了。或許是為了迎合觀眾而非讀者,有些事物被簡化,而文字需要多所著墨的人際關係與衝突,卻可以在螢幕上透過演員簡短的互動或少少的肢體語言就涵括,配合電視劇緊湊的節奏,雖然我覺得有幾集的劇情安排不甚合理,但還是很引人入勝。讓我一口氣看下來,幾乎捨不得停,今天就要把第二季K完。


至於小說,今天才重翻了幾頁,還是覺得看不下去 - 尤其在看了影集後,除了主角名稱相同,根本是兩件截然不同的故事嘛!影集沒說based on Kathy Reichs' story, 而是寫inspired by Kathy Reichs' story, 不是沒道理的。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些天在米果的網誌上讀到一篇談了些「微網誌」的文,深覺有趣。近來因為Twitter 及 Buboo等工具漸漸風行,版主隨興的幾句話,無需長篇大論就可以註記心情、公告去向或呼籲響應某個活動,對於不吐不快又時間有限的人,真是方便多了。連帶的,許多blog平台也出現「碎碎念」的類似功能-沒想到,竟然有「微網誌」之謂。
 
 
由於自己寫在格子裡的心情或回憶,常常像庸人喃喃自語;文字的長度,又遠不如還沒落筆前以為的那樣滿腔話要說。我在維護的,似乎已經是個微網誌了。對於自己竟然還另外編個碎碎念,實在蠻畫蛇添足的。
 
 
其實,晃格時會注意的,通常是版頭的文字,它們具體而微的顯現主人的愛好或想法。以前曾寫過在Pchome的好友們*,補一篇當時也覺得有趣的,非pchome的版頭。時間經過太久,有些版頭改了許多,有些版主早已不再為文。正因如此,更想註記留念。
 

 
2006/12/05


這是書背閱讀,四處亂逛格子的結果,看到一堆很讚的自創語句或quotations在banner。
 
Nora’s Reading Room:目前是引自 Dr. Seuss的
"The more that you read,
the more things you will know.
The more that you learn,
the more places you'll go."
 
之前是引自Marcus Tullius Cicero

 "A room without books is like a body without a soul."
  
但我還是喜歡最早引自C.S. Lewis
"We read to know we are not alone"
 
芬威大道300號
"Love is an irresistible desire to be irresistibly desired." ~ Robert Frost
 
之前大家都沉浸在『實習醫生』(Grey's Anatomy) 裡時, 曾有一度版頭寫的是第一季結束時, Meredith對 Dr. Shepherd 的告白:
"so pick me, choose me, love me!!"

我最喜歡的則是剛晃格時的
Not all who wander are lost.




什麼事都教我分心:All things can temp me.
 
這句話真是再適合我也不過了。同時因為屬於「資深國民」,對Marti那句『正確使用繁體中文,有益身心健全發展』,大笑之餘,深有同感。
 
(部落格中還有改版記錄,省了我一些筆墨… …呵。)
 

其他:
從未這麼正經過:表現得既像意外般驚喜 又像排練好那般熟練
 
背後歌:已成形的文字都是一支背後歌,聽者還在曲折時,唱者已走遠。
 
時光蟲齋:逕以張揚做為本分



註記:  針對原來在yam的網址, 已更新為現在的網址; 最後兩個版或關或找不到連結, 得空再補.

* to Zoso:
閣下的版頭文字,比人家的部落格文章內容更多更有料。現在若要引用,就已經自成一篇文章了。 :D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You also asked what I do. I read. This morning I finished The Street of Crocodiles for the third time. I found it almost unbearably beautiful.

Also I watch movies. My brother got me a DVD player. You wouldn't believe how many movies I've watched in the last month. That's what I do. Watch movies and read. Sometimes I even pretend to write, but I'm not fooling anyone. Oh, and I go to the mailbox.

- The History of Love, Jacob Marcus 的來信


這場景是如此似曾相識的熟悉,除了我還有個工作得每天上工。而且,寫這封信的人,當時在威尼斯。也許是因為我剛讀完作家們的威尼斯吧,有種到那兒都撞見這個地名的感覺。


...For a while, new feelings were being invented all the time. Desire was born early, as was regret. When stubbornness was felt for the fist time, it started a chain reaction, creating the feeling of resentment on the one hand, and alienation and loneliness on the other.

...It's also true that sometimes people felt things and, because there was no word for them, they went unmentioned. The oldest emotion in the world may be that of being moved; but to describe it - just to name it - must have been like trying to catch something invisible.

...Even now, all possible feelings do not yet exist. There are still those that lie beyond our capacity and our imagination. From time to time, whe a peice of music no one has ever written, or a painteng no one has ever painted, or something else impossible to predict, fathom, or yet describe takes place, a new feeling enters the world. And then, for the millionth time in the history of feeling, the hearts surges, and absorbs the impact.

- "The Birth of Feeling", feelings are not as old as time.


也許,真的如這本書中書所言,所有感受/感情/感覺,都是後來的。無以名之時,我們便都不提起。那就是為什麼有藝術,無論是音樂,繪畫或建築。它或許是種情感宣示的媒體,也許也可能是某種情感保存的載體。


The History of Love 雖被列為小說 (2006年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決選名單),表現形式卻非一般的小說文體,用不同的故事,三個面向和寫作方式同時交叉進行。只有一本在小說裡被提及的書「The History of Love」似乎隱隱串起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故事。讀來有種淡淡的悲傷 (雖然我才讀到一半)。怪的是,我似乎對淡淡悲傷的書沒什麼抵抗力。言語無味的,會在翻讀幾頁後就被放棄;太呼天搶地的,句子看起來就已經很累,當然也就累到無法感受到應該感受到的。而淡淡的東西,如同之前說到的綠光,都會像人家形容的水果酒,喝起來沒什麼,後座力很強,造成宿醉的能力也不遑多讓。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那「未開始」書籍沒讀過一半不再買書的「宏」願,在許下之後馬上就受到試煉。雖然列了wishing list, 但是仍在碰到卜洛克的新書時破功。週末到 Page One 時,我告訴自己,我只是來看看書局從二月開始少掉的,原來是所有的英文文學類書籍的一大塊區域,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不見了?但是我心裡隱隱了解,我是來解饞的,最好還可以找到Donna Leon的第一本推理書-剛從作家們的威尼斯讀到,很想一探究竟。


結果非常遺憾,店員說那塊區域被101收回去了,(sign......),陳列的書從此少了許多。但書架上還真有Donna Leon的書,雖然只有三本,但至少我買到 Death  at La  Fenice鳳凰劇院之死)。之後依慣例巡視JA, 發現新版本,而且價格低到出乎意料,紙也不割手,最重要的是,字體夠大,讀起來應該會輕鬆多了。原先還在三心二意要不要放棄P&P, S&S和Emma (家裡夠多了)後來仍然全數掃回家。


今早讀到的 The Thirteenth Tale 來到 Margaret 到圖書室找 Jane Eyre. 書中提到 Vida Winter 蒐集了許多 Jane Eyre 版本-不管稀有或普通的,許多許多:


I was in the library. I was looking for Jane Eyre and found almost a whole shelf of copies. It was a collection of a fanatic: There were cheap, modern copies, with secondhand values; editions that came up so rarely on the market it would be hard to put a price to them; copies that fell at every pint between these two extremes.


我於是想,對於喜歡或說對我們有某種意義的書本,買上許多,撫摸浮想,讀或不讀,應該已經不在考慮範圍內了


PS. 想到讀了威尼斯的作家們後,對威尼斯又嚮往的不得了。(候麥的綠光是 1986 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作品,寫文時一直覺得,這真是巧合到家了!)我還不算真正開始讀托斯卡尼豔陽下呢!會不會讀後又陷入另一個美麗的義大利地區啊?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看球賽 - 確切一點說,我什麼運動節目都沒看。世足賽期間或許會瘋上一陣子,不過畢竟四年才一次,其他的就算了。而且每種運動比賽的規則我幾乎都不懂,有那些隊伍,有那些隊員,彼此實力如何等等等,不是搞不清楚,就是張冠李戴,出口就成笑柄。是笑柄與否,我也不介意,但是可憐的April卻沒有對談的對象。 以往都是Rainer和她說個沒完,Rainer一家出國後,April看完球賽沒人討論,Rainer在德沒有棒球賽可看,兩個人都寂寞。


最近讀卜洛克的殺人排行榜,第一篇的小故事是關於一位美國職棒球員。卜洛克列舉了一些球隊與球員,包括洋基隊。(廢話,主角住紐約耶) 洋基隊因為有王建民,April提起的次數也多,因此我也間接知道一些球員名字,讀起小說來,那些名字相對應的臉孔還彷彿在書頁間出現呢!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所以一些球員當然是杜撰囉!這個故事裡的球員騰波,就是小說主角,職業殺手Keller (故意與Killer諧音)的目標。


話說騰波是位高薪球員,球技不差,但球隊、球評、球迷一致公認,他這人太過自私,只為自己打球,從未想到球隊整體的利益。騰波就要締造自己400支全壘打,3000支安打的紀錄了,他揮棒時,只想到自己的紀錄,擊出安打時通常壘上無人,要不就是分數落後太多,要不就是領先太多,有無他安打其實都無所謂;而且他的薪水太高,球隊又賣不掉他,不能賣他就不能再添生力軍,於是有人就想一勞永逸的解決這件事,於是就想到Keller......


這個故事因為和美國職棒相關,於是我略略地講過給April聽。最近球賽正熱烈進行中,今早她告訴我,洋基買了位日本球員,據說在日本時是三振王,年薪比王建民還高。但是到美國比賽後,卻是個丟分大王,每每讓牛棚裡眾人「剉耶等」。在昨天的比賽裡,此人先發的三局,洋基就丟了六分......


因為王建民的關係,April很支持洋基隊。哇哇大叫說完上面的話後,我們突然面面相覷:會不會有人想到Keller啊?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有個迷信,如果把事情說破了,這件事就不太可能辦成;如果慶幸一件持續在做的事達到某個階段,這件事後續就又會坑坑疤疤地不順利。不過還是不管了,找回某種閱讀的momentum,週末讀完兩本小說,還是有一種很暢快的感覺。


殺人排行榜
:洛克殺手系列的第三本小說。通常卜洛克的小說我一入手就會迫不及待翻開,但是這一本卻是queue了很久。一方面如剛買到書時想的:真糟糕! 離上一本的小說出版日期太久了,都忘了Keller (主角,職業殺手) 之前都在做什麼呢?二來貪心不足蛇吞象,好幾本都翻讀幾章的書還在排隊,所以.....


讀完後,我又有點Keller,或說卜洛克,也要退休了的感覺。有點像讀繁花落盡後,那種曲終人將散,燈火正闌珊的悠悠的感覺。做為一個紐約在地的作者,創作的作品主角也住在紐約的人,卜洛克後911的作品,都微微帶著關懷與感傷。 所以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卜洛克老了,還是911的衝擊太大,還是......僅僅就是, 主角也老了。馬修史卡德己過花甲,友朋凋零,為原來警察職業上誤殺小女孩的自我放逐,在我看來已得到救贖;而Keller,雖然才過不惑,但是刀口上舔血的日子也不會多了。我想到書中說,911後,反恐 (覺得比較像"恐"恐) 的機場檢查,使Keller再也不能輕裝搭機到某處,完成客戶的交待,然後回家;他必須風塵僕僕地開上幾天的車,來回奔波,累也累死了!


非道德小故事
:想要抓住這個還想吞些字的感覺,決定選本小書;再加上前不久才提到毛姆,於是這本書就中選了。譯者陳蒼多是老資格的翻譯人,原本也有些衝著他的大名買書。可惜譯筆雖然依舊,漏字與錯字出現的頻率多到讓人懷疑這書到底有沒有校稿?


不過毛姆的短篇小故事,就如譯者在簡介裡的說明一樣,真是高明。Truly Storyteller。 十數篇短篇,就像書名一樣 (這應該是出版社給的書名),對於世俗的道德訓示有種嘲諷,敘述的語調不疾不徐,內容沒什麼暴力殺戮,但是諷喻,小小地刺痛著讀者。


其中有個故事關於一位自稱心臟不好的婦人,每當丈夫需要遠行,總是要求丈夫不要顧慮她;然而每到出發日,她就心臟病發作,躺在床上不能起身,先生為了照顧患病的太太,只好不離不棄;第一任丈夫先她而亡後,她又接受第二位求婚者,還告訴後來的這位:不會麻煩你太多時間的。結果第二位先生的生活仍和第一位一樣,被綁在家中,後來也是早早蒙主寵召;而她還好好活著,箝制著與第一任丈夫生的女兒......。


其實以前讀人性枷鎖時,我從未想起什麼關於毛姆的事,但讀這本短篇故事合輯時,我腦海裡一直出現那篇高中英文課的課文:Luncheon。

  

Ps. 我還真看過像Luncheon裡那個女人的人呢! (關於"午餐", 請參考這位部落客的文章)

pps. 毛姆到底環球旅行幾次啊?故事幾乎都設在海外,那些異國風情的地名,他卻如數家珍 - 總不會是看著地圖掰吧?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美國聯盟開賽後,April依舊例每天上網看賽事報導,和網友討論比賽過程。今早看新聞時看到這篇關於BBC將要上映的影集 Miss Austen Regrets , 念了幾句給我聽,Austen的生平,被描述的像八卦新聞。



我不是對心儀的作家有過多的幻想—事實上,我想JA不是太bored的作家,否則作品應該不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這種內容。對她的生平的研究我其實都未細讀,感興趣的都在她的小說上,「失去批判距離」。詮釋她生平的人或許經過深刻的考據,但是像報導內容這樣的說法,還真是首見。



不只JA, 對於一些很喜歡的作品, 就是喜歡; 很難說出原因或理由。記得首次和Jessica談到『錦繡佳人』(Wives and Daughters, DVD)時, Jessica說, 女主角莫莉的角色被描述的太好了, 反而顯得沒有個性, 也比較不像真實的人物。事後我細想, 果然是有點不太真實, 但我也很喜歡莫莉, 所以從來都沒用這個角度去看這個人物。



這麼說起來, 像S&S裡Elinor這個角色, 如此自持理性, 是不是也太理想化了些呢?然而在BBC S&S 2008裡,編劇放了些書中沒有明言的片段,例如夜深時的沒有入睡,私下時的暗自神傷,後來也藉她自己的話,對Marianne說出「我一點都不快樂」的心情來。所以我想,(或許也是自己為喜愛角色的美化),有些看似不近情理的部份,以故事的時代背景而言,或許作者認為不需贅述; 而某些被要求以符合禮儀的行為,是因為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才覺得冷淡。



毛姆推介一生要讀的文學作品裡,提到JA時說,他不喜歡Emma, Miss Woodhouse實在是太勢利了;而P&P裡,有Jane 和 Lizzy 那樣的女兒,怎麼可能有其後性格/教養如此相異的三個女兒呢?(他認為應該要讓Jane及Lizzy寫成是Mr. Bennett的前妻生的,而不該讓五位小姐都從同一個娘肚子裡出來。) 可是我雖覺得這不失一個好意見,然而還是覺得JA也許就在近鄰中看過類似的家庭呀!



所以我的Jane Austen Book Club還是在架上排隊。想到在閱讀時不免要身兼球員及裁判,我還是繼續把頭埋在沙裡好了。



Ps. 該篇中國時報的報導, 竟然把達西先生寫成是理性與感性的主角, 還能叫我相信這些記者寫的嗎?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本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印製精美的試讀本真是個行銷的好點子-我的蟬時雨五辮之椿都是看了試讀本後買的。但是書的行銷,現在已經是個幾乎重包裝勝於內容的情形了,被騙了幾次,就沒有再拿試讀本;而且試讀本真是件很不環保的東西:試讀後喜歡的,就會買書或借書了,不喜歡的或許連試讀都沒有讀完呢!但是,誰會保存試讀本呢?20多頁的小冊子,就這樣被丟棄,就算回收吧,我還是覺得可惜。
  

話雖如此,今天經過書店時,瞄到愛倫坡暗影 (The Poe Shadow)的試讀本,我還是因為愛倫坡 (Edgar Allen Poe) 的大名去拿了一份,在等車時便讀了起來。這本小說是但丁俱樂部的同一作者的新作,走的和上一本書類似的路子,看來故事的背景時代也一樣,只是但丁談的朗費羅及他的朋友,而這本,如書名揭示,是關於愛倫坡。博客上的介紹說它"師承杜邦╱福爾摩斯那一派智慧型的安樂椅調查",看來內容和我猜想的差不多。
  

會讓書名吸引,當然是因為一般認為愛倫坡是推理小說的始祖,果然在書裡就提到了所謂始祖之作莫爾格街凶殺案,而我很想知道作者拿過去名人,結合歷史與想像的故事,這次會怎麼發展。試讀本為的是引起讀者興趣,但一定會在故事開展前停下來,而我才下了不把未讀之書解決一半不再買書的「宏願」,也不是說小說好看到不忍放下,買來也是在架上排隊,可是卻有點怎麼沒在許願前發現的小小懊惱......
  

其實在沒讀別人對推理小說的溯源之前,愛倫坡只是個英聽課上,那篇讓我嚇的半死的黑貓的作者 (這本試讀本的封底就是一隻黑貓啊!),對這個名字的作品,有點敬而遠之,後來才知道他也寫詩,而且似乎私生活頗受爭議。在看但丁時,好像也有提到他的名字,而這本書中所引的大鴉一詩,記得在Lolita 中也有略略提及。我很高興自己及早買了愛倫坡短篇小說選,果然不出所料,去年風潮一過,書店就把他的書收光光了。不知道這次出版社會不會因為Matthew Pearl這本書上市,又把坡先生拿出來炒一次?
  

唉,別想太多了,還是把試讀本讀完就算了,想買的,都暫時先放進wishing list再說吧!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需要讀點睡前書才能真正擺平,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但一直到了需要在外留宿時,才真正體認到自己的習慣。提包裡總是帶著「防發呆」的書,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去朋友家聊天聊太晚時若留宿,雖然順便就有了本睡前書,然而如果旅行的天數過多,隨身那一本也是不夠的;事情到最後,發展成旅行前除了打包行李,還得為選擇那些本書而留下時間 。


其實之前是不需要三心兩意的:因為無庸考慮,反正一直是遠景版,被我摸到破破爛爛的P&P跟著我出門 -- 一本愛不釋手的睡前書,再恰好不過的選擇。然而這本書的書頁已經不堪帶進帶出,再加上有了新的英文版,於是變成企鵝版的 P&P 跟著我出門。知道內容, 知道它一定不會讓我失望或無聊,公務出差甚至還有安定神經的作用,於是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無須他想。而且平裝的paperback很輕,近乎完全沒負擔。


直到四五年前去紐西蘭時,都還情有獨鍾,沒有改變過。還記得那時同行的友人帶的是魔戒 -- 雖正風行,然而重的很,實在很難想像一個怕肩負的人選擇這本書。不過朋友是睡前才讀,因此放在託運行李中,隨身是不帶的。在那之後的旅行,「防呆」的書卻突然有些改變,好像不再被需要。幾經考慮帶出門書雖仍背在肩上,然而幾乎沒被翻動。不知道是不是沒再帶 P&P 的關係?只記得之後的旅行航程很長,除了睡覺休息,就是看機上電影;到了每晚回旅館休息時,又顧著聊天;大概因為沒發呆,沒有無聊時刻,防呆的書因而英雄無用武之地。


去年年末的旅行,好不容易才看了超過一章的小說 -- 到底是何時何事?覺得自己的習慣似乎完全變了。


是對待書的態度變了吧?納悶著。


安法第曼在愛書人的喜悅書中提到一件事。她們一家四口出遊,她哥哥把讀到一半的書,書頁翻開朝下的放在桌上,(側看像個"人"字)就出門玩了。回到旅社房間後發現,書被閤上放在床頭櫃上,打掃的工作人員夾著一張紙在原來書頁的翻開處,上頭寫著:「先生,請善待你的書。」安說,這工作人員對待書是屬於「宮廷愛」之類:書一定得珍而重之的好好閱讀,不可筆記劃線,不可摺頁或隨意放置。她說,幸好該工作人員沒見過她父親的習慣,安的父親為減輕重量,常是邊讀邊撕下書頁丟棄的。


我突然覺得不必再維持既有的習慣,因為那將會是書仍是書,而我卻帶著桎梏;更不必趟趟帶著同一本書 -- 出外不就為了跳脫平日生活,那又何必只限於同一本書呢?在電影『航站情緣裡,女主角在機場書店買了一本拿破崙傳,我更是得到啟發:索性也不用帶書了,到了機場再買就是。只是我還是沒有親身實行過,因為提包內不放書有點彆扭。但沒想到心態一旦調整,卻變得乾脆連書都不看了。


前些天大家談及誠品募書的活動,想到自己既然想法已然改變,為什麼對捐書還是不捨呢?記起在某個部落格讀到的故事。那位台長有次到國外旅行,在某個火車站發現一本被一個旅客捐出的書,上面寫著類似希望有緣的旅人可以閱讀它,帶著它旅行;可以的話,在書頁上留下行經的地點,讀完後可以隨意放在某一地點,提供給下一個旅人。到台長發現這書時,書本已經旅行過許多地方了。我想,這才是一本真正在旅途上的書;而曾經跟著我出門的書,其實一點都沒有領略到異地風情。


或許,下一次... ...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雖然對於Anobii上討論群組的邀請來者不拒 (應該說幾乎來者不拒),但因為時間有限,剛開始時參加了幾個主題討論後就自行消失。前幾天看到這個討論主題,剛好是讀這書時也問過自己的問題,覺得應該仔細想一想。

  
討論主題是: 與書邂逅的故事

源自「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這本書的點子,想和各位分享您的經驗,根據你的 經歷填充:

當我____歲時偶然看到一本名叫_______的小說,在隨後六個月中,

我讀完了名叫_______的作家的所有其他作品。

  
Well, 讀到這個句子的當下,我曾停下來思索了一下,卻沒有答案 prompt up 出來。細細再回想,我早忘了當時確切的歲數,至於偏愛的作者,好像答案也不只一個。
  

首先應該是國中時吧,幾乎把當時已出版的三毛小說/散文集/遊記買齊了。愛屋及烏甚至包括她引介翻譯的漫畫娃娃看天下。高中時,開始蒐羅金庸與 Agatha Christie,特別是神探白羅的系列;大學時完全陷入張愛玲,間有一陣子的木心和西西;在步入社會後,跟著當時的主管看管理書,也因為正學習著新技能,小說就停了下來。

   

在一段職涯生活十分無味,情緒常常低瀰時,遇上勞倫斯卜洛克 (Lawrance Block) 的史卡德系列,開始一股腦兒蒐集喜歡的推理作家的書:約瑟芬鐵伊 (Josephine Tey),米涅華特絲 (Minette Walters),瑞典夫妻檔 (Maj Sjowall & Per Wahloo),以及後來實在讀不下去的派翠西亞康薇爾 (Patricia Cornwell) .

  

然而生活中一直都是有 Jane Austen 的, 也是國中開始讀的 P& P, 可惜當初財力有限,又是不太普遍的書,鄉下書局裡根本找不到。於是無法大聲說出在那之後幾個月,把她的其他作品全部讀完的話。到底什麼時候捕齊了六本小說,一點印象也無;但或許是當時補償心理的作用? 讓我現在碰上就要買,買上一堆。

  

~ 書愈來愈多,大家也都極力鼓吹響應誠品的捐書活動。可是我看了幾次我的書,怎樣都捨不得就此放棄 - 明明有些書已經不喜歡了。 對於書,我真是非常自私啊!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前
還是找了個下午逛了書局。自己是請了年休而來,不會這滿屋子裡也都是在消耗年假的人吧?納悶著。晃盪的差不多,該是到書店裡的咖啡座看新書的時間了,我抱著剛捕得的三本書往結帳櫃台而去。一對中年夫婦在我前面攔下書店服務人員:「小姐,龍槍編年史放在那裡?」店員一臉迷惑:「可不可以麻煩你寫下來?」那對夫婦看起來是奉子命來買書的,也講的不清楚,實在覺得有趣,我就直接告訴他們書放在那裡了。
 
 
好熟悉的情景,想到Meg Ryan在You’ve Got Mail中,告訴 Fox 連鎖書店裡的店員那些關於「shoes」童書的作者姓怎麼拼 - - 只差我沒有哽咽,卻是帶笑罷了。如果Shop around the corner是我的店,我一定已經如電影中的Kathleen說的,心碎成千萬遍。
 
 
其實不必是自己開的書店,若是哪家常逛的書店真要關門,我大概也是難以承受。才剛讀完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聽作者細數那些對他深具意義但卻難敵經濟劇烈變化而關門的獨立書店,讀著讀著也難過起來。還有種我還沒去探訪,你們怎麼就關門了的遺憾。
 
 
最近書市為了慶祝鍾芳玲的書店風景出版十週年,又推出一個紀念版本。我原想藉此機會重看一次我的舊書、重溫一次當初讀書時的溫暖感覺,甚至重新計劃一次未來拜訪這些書店的旅程。但突然卻步,心頭一陣猶豫:都十年了,會不會這些書店也不見了呢?還是要去翻翻新版的書,因為據說書中談及的書店,在這次的版本裡都做了更新,那我就可以知道那些書店的目前的情形了。
 
 
想到海蓮漢芙真的一償宿願到了倫敦,而書店已是人事全非;現在的查令十字路84號,也早已不是原來幫她買書寄書,結下數十年情誼的書店了;而巴黎鼎鼎大名的莎士比亞書店,也不是原來有喬伊斯或海明威盤桓的同一家了。沒能趕上盛會,即使遠行到了原址,也只能憑弔而已,想起來很是唏噓。
 
 
對書店,蠻像劉易斯在書中說的,第一個浮出的印象總是昏黃的閱讀燈 (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的原來書名, 就叫 A Yellow-Lighted Bookshop),整排的木製書架,冬日裡尤其宜人。但是除了在台灣的書店外,我心心念念的是首次赴美時,在朋友橘郡住家附近的書店。接近午夜的書店仍有著明亮的燈光,絲毫不昏黃;佔地大,似乎四處都是書架,但卻在每隔一段距離,就有個舒適的閱讀椅;靠近櫃台的地方,還有一組沙發椅和矮桌(想來白天時,或許也會有個男生從背包裡拿出熱水瓶及三明治出來?)書店可能也有提供「合法但使人容易上癮」的飲料,只是我沒發現罷了。
 
 
那時的台灣,連誠品都還在摸索自已的書店風格,所以看到一家書店可以「長」成這樣,很是驚奇。在店內選了兩本有關溫哥華的旅遊書,在次一年的旅行中發揮了極大的效用。每次一看到架上那兩本書,就會不自覺的想起 那個書店來。同時還有買完書後,室外的咖啡座,裝飾著各色小燈泡的椰子樹,薰風微涼,中人欲醉。
 
 
據說有許多書店都名曰「書城」或「書市」(City of Books),然而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的作者認為,只有巴黎當得起這個稱號。順著塞納河兩岸的書攤,有著斑駁脫落的墨綠色油漆,四處可見販賣特定種類書籍的專門店家;喜歡Before Sunset的朋友們,一定在心中升起Ethan Hawk簽書的書店影像吧?
 
 
所以到底要不要再次翻看書店風景呢?唔,我想我要到書店裡去想一想。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追溯三代。
 
 
Well, 有時候, 或許只有兩代, 有時候, 或許超過三代 – 得看用什麼角度來決定。
 
 
我說的是最近出現頗多的, 現代小說家以過去為背景, 故事一路綿延到當代的小說。其實多少以歷史為基礎的小說, 也不是近年來才出現, 只不過因為結合了考據的因子, 讓小說的面貌更形豐富. 書銷的好, 追隨者自然出現. 有許多故事讀來十分雋永有趣, 有時也感慨很多. 陸續地讀下來幾本書, 在潛意識裡可能一直有類似的想法, 遂在讀中性時, 好好地反芻了一遍.
 
 
仔細體會原先模糊的想法, 大概都是著迷於當代人物, 卻寫了過往的事跡; 而這事跡不止時間發生在過去 – 甚至是久遠的過去 – 也在事跡發生的週遭環境. 不是只有事件在過去一個點或線, 而是在那個時代裡, 人們是如何面對或處理, 解決或掩飾, 寬容或撻伐… …種種相關的人文或社會背景. 在這些故事裡, 有許多細節考證, 許多時代氛圍的描述; 不同於現代的行政區域, 使用的器具與機械, 路上的(所謂古董)車和人, 遠方的工廠或不同的城市, 旅行的方式與交通, 迥異的風俗與信仰, 特定的社交方式… …另一個世代的面容. 對應到今天, 無論種種變遷有沒有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痕跡, 想到有人如「文件考古」般地完成一部小說, 所花的心神力氣, 實在是太感動了.
 
 
即使不是小說, 讀推理莎士比亞時, 光是一些從莎翁筆下挖掘出來的場所與職稱, 就讓我這懶人回想起過去上學時的考題, 例如, 試述屈原流放七次所經之地. 我還記得當時拿到考題十分生氣, 又把愛因斯坦的名言掛到嘴上來碎碎念 (何必把要用時查的到的東西記在腦子裡呢?) 然而時間流過, 我終於了解, 你不可能不知道其人經歷的人事地物, 而妄想了解他的作品. (但我還是要說: 包老師, 我只是修楚辭, 沒想要把它當一生職志啊!)
 
 
小說家當然可以很偷懶的一筆帶過去. 即使他描寫的是100年前的事情, 也只需在章節前面寫著: 現在是1907年就好了. 更何況, 年份常只是交待時空不同, 而故事或許只發生相關人物之間, 只在彼此心上, 不需關照外面的大千世界. 故事一旦說完了, 讀者的閱讀的情緒也到一段落. 再不然, 寫些未來虛擬想像的時空也好, 創造力更可發揮呢!
 
 
但不, 寫上溯遠祖故事的作者們沒有. 他們細細描繪一個即使在泛黃的黑白照片裡, 也看不到的情景: 也許作者聽自己的長輩提過, 但若不是到圖書館好好研究, 疊上一堆參考書目, 翻遍相關的文章圖片新聞, 旁徵博引, 再加上自己的想像 (是的, 一定有自己的想像), 我不認為可以寫出這些過往時代卻如近在眼前的故事來. 使我完全相信這樣的背景描述是作者所親見, 使人在閱讀故事時, 不自覺地沉入那個時代. 好像自己走在羅馬尼亞的街道中, 看到那所修道院, 好像自己看到西班牙一個存著古書之墓的高高拱門, 好像自己正從希臘搭船到美國, 在艾利斯島通過檢查, 又搭著火車到汽車剛開始量產的底特律來.
 
 
種種的內心活動與對話推展著正在讀著的小說情節, 而中間似乎不是故事重點的環境描繪, 卻使我一再停步思索: 讀玫瑰的名字時, 希望自己西洋文化史至少多記得一些, 恨不得誰能三言兩語把黑暗時代重新向我brief一次; 讀謎情書蹤時, 再一次興起把Regency時代的相關背景讀物好好研究一下的心願; 讀歷史學家時, 和朋友開玩笑說, 得去羅馬尼亞或保加利亞, 好好「考察」吸血鬼的傳說之地; 讀但丁俱樂部時, 我懷想過朗法羅時代的美東劍橋; 而現在讀著中性, 恨不能到20年代的底特律去探頭看看.
 
 
據說讀歷史是為了現在。我以前實在超討厭這個科目, 搞不懂「那一年誰誰誰做什麼」何以成為一門學科? (更何況, 要用的時候查的到啊!) 後來發現當成故事讀, 不去管什麼鑑往知來, 其實蠻有趣的. 而現在有人不但整理出來, 還把它夾帶在好看的小說故事中說出來, 就更使人愉快了.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金石堂正在書展, 有一套三冊裝的紅樓夢只要299. 厚厚的三大冊, 這個定價連成本也不夠吧? 我嘀咕著. 不過擔心完了"難怪沒人買中國古典小說!"後, 就選了一套包裝沒有太破損的結帳去了. 其實除了折扣的因素, 也因為它裝幀精美, 排版清爽, 印的很好; 最重要的是, 我實在需要一本新的紅樓夢了.

 

說來不敬, 這本著名的小說在我家是被當成"大便書"的. "大便書"一詞非我首創, 是來自於林良先生在小太陽書裡, 形容其家人(特別是老二琪琪)出恭時帶進浴室的書的說法. 我家眾人幾乎都有此壞習慣. 浴室前有一靠牆矮櫃, 疊了兩排書, 都是為這個目地留在那裡的. 有一本單冊紅樓夢是我大學時就買的, 後來April也跟著一起讀, 幾年來的翻閱, 已經磨損不堪. 一日我拿的時候不小心掉在地上, 硬殼的封面遂與書本相離, 邊角的封面甚且抽絲, 再來可以想見線裝的部份也會支離破碎, 實在需要一本新的來頂替了.

 

於是若到書局, 就會晃到傳統小說的書櫃前 (說實話, 已有許久不逛這類的書架了), 但總是找不到滿意的. 最根底的問題是, 在架上的紅樓都分冊: 至少兩冊, 但三冊居多; 好不容易找到一本單冊的, 插圖一堆, 用色豔麗, 描繪的書中人物破壞想像, 讓人倒盡味口, 不行不行, 一定不能要. 其他的單冊書, 幾乎都是節選, 也不是我要的; 還有一些是白話版, 齁, no no no no......

 

果然不出所料, 一回家, 把新書拿給April看, 對印刷她沒什麼意見, 但對書分成三冊, 就直呼 "不方便" (hahahaha....) . 我說, 喜歡的章節大部份就是那幾章, 我已經檢查過了, 到結社吃蟹那一回之前, 都在第一冊, 所以對我而言還算可以. April若有所思後, 說, 也對, 七十回以後反正也不太看. 奇怪, 以前都不覺得不同, 年紀大了又讀了幾次之後, 覺得七十回後, 就是和七十回以前不同. 我說, 或許是我們都讀了七十回之後是高鶚所續的說明, 有既定的成見罷? April說: 不不不, 七十回後的文字, 沒有之前的優雅......

 

舊書有我鉛筆打勾的記號, 金陵十二金釵正冊曲文上, 還有我寫的各金釵的名字, 上頭有一個寫寶黛的我弄反了, 還有April用鉛筆畫叉叉, 寫下正確名字的筆跡. 說實在, 我們兩個對這本書實在太有感情, 說什麼都還是覺得捧著舊書, 句子讀起來比較有味. 於是我新買的三冊紅樓夢, 就依然躺在原來的書店購物袋中; 那封面抽絲的紅樓, 卻依然佔著它原在矮櫃上的寶座.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嚴格上講,我不能說不存在的女兒 (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 是page-turner。可是卻在一週內-中間還有五天不在台灣-把它讀完了。不是差,不過覺得當初行銷做成那樣,好像有點上當;但又不能稱上當 (否則四的法則該叫什麼?),再加上忙,於是讀完書後還真不曉得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麼? 有一點可說的是,前頭舖陳太多,結尾結的太快,倏忽而止,感覺有點頭重腳輕。
  

因為和 Judy 談到 queue 著要讀的書時,提到中性 (Middlesex),於是我又放下原本預定要讀的雙面葛蕾絲,先讀起中性來。到目前為止,至少是很不能釋手的感覺,深感高興。(只要遇到一本不忍釋手的書,都要深感高興的)。譯文讀來很順很流暢,註解還算多,不知是原著的註,還是譯者加註的。寫長篇小說需要很高的說故事的能力,又要時時注意著不讓自己滑開去,尤其現代小說家特喜歡的這種綿延三代,身世追溯的故事。現在讀到這本書背景是希臘,其他各地的小說家們,請問誰還有家族故事要說的嗎?
  

目前只讀到第一卷 (明明只有一本還分卷,奇哉!) 但已有種衝動想去看看作者的第一本書,曾被Sophia Corpola改編成電影,不知會是什麼樣子?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完第13個故事後,一直想要溫習簡愛,卻怵然發現:我是不是從未讀過這本書啊?因為咆哮山莊讀不下去的原因,連帶的,看到Bronte姐妹的書都不自覺地帶著點抗拒去讀的潛意識。想起看過的簡愛改編電影,又有種馬上把書拿來讀的欲望。例行晃過書局時,看到一本裝幀和印刷都不錯的版本,又在特價中(這是一定要的啦!)就衝動買下,馬上就著公車站牌前,房屋仲介公司明亮的燈光讀將起來。

 

對於一些冗長的「外景」形容和內在心理描寫,其實以前的我,一定是讀不下去的,沒想到這次卻每個字都讀過,沒偷懶把它給跳過去;一些大道理或許在今天看來頗覺無聊,但被一再提到的所謂獨立的意志與個人的想法,考慮作者所處的年代,再次重讀時,是比較有所體會的。

 

是的,再次重讀。在度過漫長的幼年時光後,情節突然清晰起來 - 原來我是讀過這書的(唉)不過對於那個寄人籬下的小女孩,不是很有印象。第13個故事在書中隱約暗示一個寄住舅母家的孤女,結果我完全沒能體認這個線索。(雖然,從別的線索胡亂推測,在故事進展到後面時,也大致猜到了。)

 

書讀完後,雖說簡直像在文字舖成的連綿沙丘上,勉力跋涉而過的感覺,有點累人,也有點到達目的地的放鬆,終覺不過癮,於是又拿起手上已有的VCD重溫一次。改編的不甚美,沒讀小說的人,一定會漏失許多東西。我想到或許得再去捕一張DVD回來,可是一想到影音店裡現存的只有提摩西赫頓的版本(沒錯,那個007),就完全提不起勁。為什麼我竟錯過公視的BBC版呢?

 

Ps. 原先打算讀完書後,要換一下口味讀Lawrence Block的,結果又撿起不存在的女兒來;回想之前讀孟若的出走、斷斷續續的讀吳爾芙的書與畫像,覺得週遭的書,真是陰盛啊!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所思之一

其實, 我想我並不了解 Alice Munro, 然而打開出走, 仍是一篇篇小說讀了下去. 輕薄短小, 似乎只是世界上某個角落 (基本上是加拿大), 某個小人物的生活縮影被巧手擷取, 在看似平淡的故事與描繪裡, 塵世男女被片平了, 拉長了. 沒有激烈的戲劇性, 沒有高潮, 也不起伏跌宕. 然而一種略帶含蓄卻又徘徊不去的陰影, 鬱鬱地遮在心上頭. 從感情遊戲開始, 沒有愉快過. 


Atwood 的某些文字讀來也有類似的感覺, 所以…….加拿大是不是太冷了?


*** 所思之二

艾莉絲.孟若 (Alice Munro) 的出走,  是在今早結束.

 

結束, 是個不適合的字眼, 孟若的小說很難說結束. 沒錯, 描述的文字停了, 句點. 可是有種東西沒完. 從讀感情遊戲以來, 就有種不知如何敘述的感覺. 人呢, 很平凡; 故事呢, 不能說她首創; 因為短篇小說, 所以格局不大嗎? 也不完全是那麼回事. 總之, 很難說明.

  

今天回頭讀譯者張讓的序, 張讓喜歡/研究/引介孟若, 她序中的文字, 似乎讓無法說明的讀後感, 開始有一點點的 solid. 引述起來, 比自己寫方便多了.

 

有的作家畫布很大, 尤其男性作家, 洋洋灑灑幾十萬字馳騁宇宙時空, 要寫下經典鉅作. 相對, 孟若的畫布很小, 時間通常局限在人物一生, 地點不脫她熟悉的安大略鄉下, 人物勉強可以坐滿一張普通餐桌. 好像小津安二郎的電影, 類似的人物, 情節和時空背景, 固定的幾位演員在那裡走換, 電影開始你覺得己經看過, 而且不止一次, 一旦開始情不自禁又陷了進去--有意思, 你告訴自己, 看完了只覺若有所思, 回味無窮.

 

孟若的作品最獨特處是難以捉摸, 也就是當她好像告訴你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了, 你得到的卻是不知所云. 她的故事並不在解釋或澄清 (當然, 起初你以為她做的正是這件事), 知識和分析這種工具在孟若的國度裡一點用都沒有. 如果小說的作用不在說明而在演示, 孟若正做到了這點. 她演示的不是由A到B必然的邏輯, 而在看似直線的兩點間包含的無窮可能. 讀完她的故事你不會恍然大悟說: “原來如此!” 而是”什麼?” 然而畢竟, 你似乎知道了什麼, 那點什麼如果要點破, 便是生命潛藏了未知的暴力和恐怖, 其實不可言說.

  

……未知的暴力在這裡, 不是人身傷害, 而是那種將你吊在火上燒烤的無情--孟若寫的, 正是人生處處這種如刀俎的無奈和對那無奈的反叛. 生命的奮爭不是走上戰場在炮火中衝鋒陷陣的英勇, 而是面對似乎無可轉寰的現實做飛蛾撲火的投擲

voyagef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